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在全面了解江苏省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根据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构建江苏省用水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用水结构作为模型的输出存量,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影响用水结构的重要决策变量,并根据GDP高、中、低增长速度以及现状经济发展速度,设计并模拟了4种情景发展方案,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总用水量、用水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江苏省合理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3.
总结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国民经济用水效率的关键性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合理性进行讨论,认为水资源管理投入产出模型中用于描述国民经济用水效率的用水直接产出系数和用水完全产出系数并不合理。同时根据直接用水系数、完全用水系数、水的乘数和虚拟水资源输入输出量4个指标对2007年江苏省各产业部门进行聚类分析,并对2007年江苏省用水效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部门水的乘数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部门虚拟水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制定长期的发展规时,不仅应权衡直接用水,也要考虑间接用水的影响,才能使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4.
吕苏榆  蒋娜  张陈俊 《水利经济》2022,40(4):41-47, 54
为促进合理用水,缓解江苏省水资源短缺现象,选取2000—2020年省内三大产业用水数据,利用LMDI模型和VAR模型,从动静结合视角分解量化江苏省生产用水演变驱动因素及长期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经济效应是促进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首要因素,但水资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生产强度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分别为影响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长的主要及次要抑制因素,短期内生产强度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生产用水量增长,但长期来看存在“反弹现象”。有效控制江苏省生产用水量增加,需弱化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大量消耗之间的强相关关系,持续推进省内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模式转变,培养全社会节水意识,推动生产及节水技术革新,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5.
对跨区转移的水资源用水效益及其增值进行测算,可以为区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利益协调提供基础的参考和决策依据,保障不同用水主体之间用水利益的公平共享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对各用水部门水资源用水效益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跨区转移规模和各地区用水结构等因素,构建水资源跨区转移的用水效益增值评估模型。以浙江长潭水库为例,库区水利工程建成后每年向下游地区转移用水0.29亿t,利用用水效益增值评估模型测算上下游地区工业用水、农业居民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增值,最终得出水资源跨区转移总的用水效益增值为0.49亿元,验证了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丹  吴凤平 《水利经济》2009,27(1):19-23
在构建区域供水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改进的模糊灰关联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域供水系统进行绩效评价研究,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建议加强区域供水系统的建设力度,以提高区域供水系统的供水效率,缓解区域用水危机。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态动能区划的目标、原则与方法,在对江苏省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3方面因素,形成了江苏省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区划共分为3个生态区、7个生态亚区和33个生态功能区,为江苏省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产业布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吴丹 《水利经济》2011,29(5):49-52
在对区域水系统综合绩效评价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探讨区域供水系统、区域用水系统以及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水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灰关联分析法与投影寻踪法,建立了区域水系统综合绩效评价模型;提出了区域水系统综合绩效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研究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基本要求与原则,目的是为了指导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研究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对象与目的、评价形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4个部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原则体现在科学性、全面性、合理性、动态性、一致性、可比性和可行性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引洮工程对关联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复杂的影响。界定了引洮工程关联区范围并分析工程实施对关联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影响,遵照《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通过引洮工程关联区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依据空间相似性和分异性原则,将引洮工程关联区划分为2个一级生态功能区和7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各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吴宝海 《水利经济》2020,38(6):20-24
水资源和水环境与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人民生活健康密切相关。当前,江苏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壁垒、资金约束、管理不善等问题。通过对苏南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分析,指出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整合和区域协同治理、建立多方参与的水环境保护基金是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和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滩涂资源将成为沿海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江苏沿海腹地的盐城市滩涂资源和港口群开发为例,基于沿海滩涂生态环境及沿海港口开发与利用现状,从港口节点地区环境压力、滩涂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海岸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沿海港口开发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滩涂资源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苏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该省5年来各类土地生态足迹消费和供给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足迹呈不断上升趋势,生态赤字程度加剧;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大幅上升,耕地生态足迹缓慢下降;控制人口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比较了2001~2009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了江苏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生态足迹测度方法的理论再思考,评价江苏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发展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问题,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针对江苏省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议江苏需要进行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构建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体系有利于衡量乡村生态振兴程度,甄别制约因素,并为乡村生态尽快振兴指明方向。[方法]文章以江苏、浙江、安徽3省为研究对象,基于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包含三大子系统、24项指标的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具体指标权重以及各子系统权重,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3省的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分层面和整体进行评价比较和等级判定。[结果](1)乡村生态环境状态系统对评价乡村生态振兴成效的重要程度最高,压力系统次之,响应系统最末。畜禽养殖、地下水资源量、当年造林面积分别对三大系统评价有较大影响。(2)在考察期内,从各子系统看,浙江乡村生态环境状态达到良好水平,在压力和响应层面的表现达到中等水平;江苏在压力、状态、响应系统方面的成效都为中等水平;安徽在压力、响应系统方面表现达到中等水平,但在状态系统方面表现较差。(3)总体上,浙江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达到优秀水平,江苏为中等水平,安徽为较差水平。[结论] 3省在各层面各有优劣,主要差距集中在状态系统层面,但总体上江苏与安徽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构建的乡村生态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各省应从自身薄弱环节出发,加强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Cropland use is experiencing an intense transition in both depth and breadth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Unwarranted land use transitions can affect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ESV) and ecosystem functions significantly.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ynamic patterns of cropland transition (CLT) and its impact on ESV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land-use data from 1990, 2000, 2010, and 2013, crop yield data, empirical data related to ESV, some revisions adapted to the situation of Jiangsu, and Geo-information Tupu methods. Jiangsu has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which can be seen as a microcosm of China's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decreased markedly from 1990 to 2013. This loss of cropland took place mainly through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a, accounting for 83.78% and 13.71%, respectively. The gain in cropland came mainly from construction land, water area, grassland, and woodland, accounting for 58.92%, 19.92%, 11.46%, and 10.22%. The transitions from 2000 to 2010 were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during 1990–2000 and 2010–2013. CLTs were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s near towns and c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s in southern and central Jiangsu were more than in northern Jiangsu. Between 1990 and 2013, CLTs gave rise to a decrease of 6.78 million US$ ESV that was mostly caused by the transition from crop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a to cropland.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some of the major implic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and use policy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These include increased emphasis on land qua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alance between cropland addition and conversion, introducing ESV measure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land-use planning, and establish an all-arou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8.
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构建——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探讨区域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化的思路与方法。研究方法:以耕地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以生态超载指数作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在各区域间转移的测度,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构建市域间生态价值补偿量化模型,并以江苏省为例,测算各区域间耕地生态价值补偿量。研究结果:(1)2011年江苏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北高南低,生态超载指数南亏北盈,表现出耕地生态供给和生态消费"空间异位"现象。(2)2011年江苏省整体上向外输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获得16.99×108元耕地生态补偿费。(3)省内苏南地区及苏中南通市需分别支付104.83×108和2.88×108元耕地生态补偿费,苏中(除南通市)和苏北地区可分别获得24.68×108和100.05×108元的补偿费。研究结论:计算结果与各市的实际情况吻合,可为江苏构建耕地生态补偿路径提供参考,该测算方法对类似地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以区域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构建耕地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谈飞  史玉莹 《水利经济》2019,37(3):8-12
在构建江苏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TOPSIS法、秩和比法(RSR)分别对江苏省2002—2017年的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档,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发现,在该时间段内:江苏省水资源环境水平波动上升,而经济发展水平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江苏省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耦合协调度由极度失调逐步转型升级为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