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以来,国家采取了“放权让利”的政策,扩大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企业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但是,一些承包人错误地认为:“我承包,我说了  相似文献   

2.
修志军 《企业经济》1990,(11):10-13
<正> 一企业改革十年,基本走的是一条绕开产权关系,实行放权让利的路子,其相对于高度集中的“大一统”的企业管理,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对于冲击不合理的旧体制,激发企业活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放权让利仍是在旧体制的框架内所做的一切表层的权力和利益的调整,难以达到优化企业行为的目的。尤其令人忧虑的  相似文献   

3.
浅议物资企业稳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施云桂一、正确认识物资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我国的物资企业大都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国家垄断,管理方式政企合一,企业不是独立的商品经营者,只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改革以来,我们在物资企业先后推行放权让利...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开发企业有资金密集性的特点,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此时企业往往会让利寻求施工单位垫资。在垫资让利决策中,由于税收政策的影响,会导致看似不可行的方案变得可行,在进行垫资让利决策时需要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下面以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例说明这一影响。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财会》1997,(3):25-26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放权让利”,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改税,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及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措施,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我市国有工业企业有了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改革措施没有解决深层次的矛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有了显增强,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仍有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不够,效益不高,发鼹后劲不足。为仆幺企业活力不够呢?班在有一种看法,认为企业活力不够,主要是国家税收拿多了,因此,要搞活企业,只有国家减税让利才行。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全面。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7.
要减轻企业负担,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落实《企业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财政减税让利。胡祖光在《企业财政负担的中外比较》中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此文想会引起读者很大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始终面临着两大问题的困扰,一是发展没有资金;二是经营乏活力。企业向国家一直呼吁要“放水养鱼”、“松绳跑马”,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落实经营自主权。国家也采取了“让利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加活力,摆脱困扰。但实践的结果并不尽人意,因为牺牲国家财政为企业让利毕意是有限度的,产权关系不明晰,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结果是国有企业在国  相似文献   

9.
对某地区医药企业宣传包装费及销售让利情况的审计调查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医药企业宣传包装费及销售让利开支金额越来越大,一方面造成了国家收入大量流失,另一方面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宣传包装费支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为笼络关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所有权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真正转换经营机制的内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对企业放权让利,对增强企业自主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宏观调控体制特别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使得政府的双重职能没有很好地分离,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用于交际的费用。国务院及财政部分别于1988年发出通知,允许企业从成本列支部分业务招待费,其本意是想在增强企业自主权的同时,搞活企业。但这项规定本身及其执行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允许业务招待费进入了成本不尽合理。国家规定允许业务招待费用在企业管理费中据实列支,并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这实际上是等于国家给企业开减税让利的口子,允许企业用一部分财政收入,开支业务招待费,形成企业请客国家掏钱的不合理局面。二是企业请客的政策不清。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省属企业的发展很不均衡,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旧体制的框子里徘徊,把企业搞活解困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给优惠政策,减税让利.挂帐停息,给钱卸包袱.以及给项目。技术,给订货上。结果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但也有一些行业和相当一部分企业靠改革、改组,突破了回难.闯出了目己的路子.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没有“救世主”.只要紧紧把握当前的机遇,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大胆改革,真正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是能够找到出路的。我省市前些年发展滞后.根本原因是改革滞后,这几年发展的步伐加快,根本原因是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13.
<正>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从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改革演进到改革经营方式,广泛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开展一定范围的股份制试点,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然而改革迄今,企业与市场联系不强,仍热衷于行政竞争方式,“投资饥渴”旧病尚未根除,分配向消费倾斜的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因而在现有改革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活力的机制和约束企业行为的机制,并使之相互协调运行,是深化体制转换过程的重要内容。我们拟就这个方面,提出些问题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启东市审计局在对两个商品流通企业进行审计时,均发现企业利用“应付账款”科目做“避风港”的情况。如企业在进货时,将对方单位的让利收入(即回扣)隐匿在“应付账款”中。他们的主要手法是:在购进商品时虚增进货成本和应付账款,在付款时按现行价格标准或折让后的价款支付,这样“应付账款”余额中就产生了这部分回扣收入。 这两个企业的让利收入分别达几十万元和近国万元,且只有经理和业务人员等少数人掌握,透明度不高。让利收入主要用于调节利润及业务招待,这一做法既违反了财务制度的核算要求,隐匿了收入,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势在必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等几个阶段,通过对这几个阶段的观察,可以看出,企业的任何一步改革都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关。只有在政府职能作出相应转变的情况下,企业才获得一定的自主权,机制才有所转换。也可以看出,小改小革,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措施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有限的,改革的历史进程已将政府双重职能的分离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曲折道路,先是简政放权让利,接着又是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直至目前的股份制改造,但是大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因为这些改革措施而有根本的改观,有些行业和领域甚至出现了所谓“越改越困难”的现象。国企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制度创新中国目前的国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制度,既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制度,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企制度。国企与其他企业一样承担利润、税收及各种预算外收费上缴任务,是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企还要为国家解决城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历程后,已进入了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引领了我国国企改革新浪潮。以围绕降低国有资本比率为主要特点的产权性质的改革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主要特点的产权结构的调整。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展开。产权改革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那么。目前辽宁省重点企业的产权改革究竟引起了企业绩效的怎样变化?为回答这一问题,这里以全省168户重点企业为样本,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产权改革的特点以及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从利润管理到价值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  张艳新 《现代企业》2005,(11):17-18
一、我国企业行为短期化 回顾我国企业改革的历史,从最早期的放权让利到后来的企业重组,改革的最直接动机就是脱困,利润始终是企业关注的核心内容。并且,企业盈利与否成为衡量企业好坏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能否盈利直接决定着企业领导者的政绩,关系其个人职位的升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领导者会不顾企业的长远利益而追逐企业的短期盈利,错失企业发展的有利时机。目前,我国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政策法规     
<正>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曹天玷最近在全国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会议上说,为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7月1日起正式实施。企业登记管理制度将有重大的调整。 随着《公司法》的实施,我国的企业改革将从“放权让利”转向制度创新,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主要形式是推行公司制。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定位理论初探周智友,贾红"政企不分"一直是我国企业改革的焦点和难点,其根源在于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着改革主体定位不准、错位甚至空位的盲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改革经历了由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