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航油事件”及其原因分析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从事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其后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从中获得  相似文献   

2.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近日爆出丑闻,其因投机性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而蒙受约55亿美元(约45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因资不抵债而不得不寻求破产保护。  相似文献   

3.
从中航油事件看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导致巨额亏损达5.5亿美元,从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由此中航油巨额亏损事件浮出水面。事件披露后,其被称为自1995年巴林事  相似文献   

4.
一、“中航油事件”及其原因分析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始从事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其后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2004年下半年,公司进行一系列错误操作,在期权、期货市场遭受双重损失。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场》2008,(20):30-30
<正>中航油在新加坡炒期货巨亏5.5亿美元,去年已全部偿清,中航油巨额利润惹质疑。曾一度被业内认为重生无望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简称中航油),出人意料的是竟然仅用了1年、提前4年就还清巨额欠款。不仅如此,在2007年该公司还实现了3350万美元的净利润,分红派发更是高达21%。  相似文献   

6.
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油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对国内进口航油市场的实质性垄断,净资产由16.8万美元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6年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然而正是这样一家公司,2004年11月29日突然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原因是公司在此前的石油衍生品交易中出现约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事件披露后,新加坡投资者称其为自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金融丑闻。  相似文献   

7.
陈久霖揭密     
历史往往会出奇的巧合。1995年,也是在新加坡,巴林银行驻新加坡交易员尼克·利森(Nick Leeson)在投机性外汇交易中损失12亿美元,导致这家老牌英国银行倒闭。差不多10年后,历史重演。2004年年底,新加坡爆出巨大新闻,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亏损5.5亿美元,公司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顷刻间灰飞烟灭。中航油(新加坡)的掌门人陈久霖也成为了新加坡金融市场上的“第二个利森”。《商务周刊》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陈久霖。作为事件的“导演”,他的生活经历、成功道路,个性以及他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了他的思维和决策,并最终滑向“深渊”。值得指出的是,中航油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但不应该仅仅归结为陈久霖的个人悲剧,它留下的一个更大的现实意义是:中国的境外资产在国际酱市场上搏击风浪的使命,不仅仅是个人的使命,而应该是一个融合企业家精神、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有效的外部监管的系统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王玉红 《大经贸》2005,(8):68-69
曾几何时,“中航油事件”猛然浮出水面,一个曾经被誉为“过河尖兵”的明星境外国有企业以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走向破产,带来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内审计风暴正如火如荼,而“中航油事件”的出现,无疑向国人发出警示:境外审计,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领地”。  相似文献   

9.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垄断中国民航燃油市场的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集团)持有中航油60%的股份.  相似文献   

10.
<正>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 股份有限公司宣称由于石油衍生产品交易受挫,总计亏损达5.5亿美元,公司净资产 1.45亿美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出,舆论大哗,纷纷将其与当年震惊世界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相提并论。金融衍生产品的  相似文献   

11.
林宇 《市场论坛》2005,(8):72-73
2004年年底,新加坡中航油事件在业内引起轰动,公司总裁陈久霖被认为是造成5.5亿美元亏损的主要责任人,因为各种迹象表明陈久霖在任职期间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陈久霖案重新掀起了“关于中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探讨,也让世人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北京早已是天寒地冻,而位于赤道附近的美丽岛国新加坡却依然是炎炎盛夏,但这南国良好的气候并未使所有关注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的人们有所舒缓。人们依然在企盼这个曾经熠熠生辉的"明星"企业,能渡过破产的劫难,实现"凤凰涅槃"的奇迹。 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因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出现5.54亿美元巨额亏损  相似文献   

13.
《四川物价》2005,(1):29-30
《新京报》日前载说,2004年的12月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浪潮具有标志性的一个月份:12月初,中航油惊爆5.5亿美元巨亏,其引发的冲击至今余渡未尽;12月8日,联想12.5亿美元吞下全球PC业的鼻祖IBM的PC业务;12月末,彩电业的红太阳——长虹传出被骗4.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章说,“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陷阱”的说法似乎已经落入“俗套”,但现实无情地将国人拉回对“俗套”的反思之中。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失效与中航油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成立于1993年,并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垄断中国民航燃油市场的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集团)持有中航油60%的股份。  相似文献   

15.
2000年我国不少企业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有效地减少贸易争端;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更是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企业走出国门后,面临的风险也加大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作为国有控股的海外上市公司,因投机石油期权造成了约4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中航油”事件不仅仅是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悲剧,更是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敲响的一个警钟。该事件的惨痛教训值得反思,以防其他企业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6.
反思中航油事件患于金融衍生工具滥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琳 《现代商业》2008,(5):62-62,61
2005年以来,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下属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航油使用自有资金进行石油衍生产品投机交易,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该公司因未能弥补交易亏损所需要的巨额保证金而被强制平仓,截至2004年11月29日,该公司的损失达5.54亿美元。反思中航油事件带来的教训,其并非是惠于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而是并未有效地运用它们。金融衍生产品非但不是风险的万恶之源,恰恰是风险管理的必备工具。  相似文献   

17.
龚健 《致富时代》2015,(1):23-24
2004年11月29日,由于石油期权投机交易亏损5.5亿美元,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AO)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一事件令世界震惊。得益于其母公司在中国航油市场的垄断地位,从1997年开始,CAO在总经理陈久霖的领导下迅速占领了中国航油市场。为了扩大生存空间,CAO自2001年上市之后还大力发展了石油实业投资和国际石油贸易两项业务。虽然在随后几年里良好的业绩为CAO和陈久霖个人赢得了荣誉,然而,危险的种子——石油衍生工具投机早在上市之初就已经埋下。最终,2004年的石油大牛市成了"埋葬"CAO和陈久霖个人职业生涯的坟墓。本文就中航油事件进行回顾,发掘其中原因,给出相应总结。  相似文献   

18.
《商务周刊》:中航油事件出来后,都是媒体在纷纷报道,国内期货界为什么没有声音?常清:实际上中航油做的不是期货,而是场外交易(OTC),而且是现货选择权,不是期货选择权。媒体现在也说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据我所知新加坡没有原油期货,只有远期现货交易,太多的我们也不好讨论,因为都没看到人家的交易记录和头寸。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关》2005,(3):20-20
2004年12月的北京早已是天寒地冻.但位于赤道附近的美丽岛国新加坡却依然是炎炎盛夏。北国和南国气温的差别一如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前后的两重心境:一种是明星企业家呼风唤雨的春风得意.一种是赌徒输光后“撕心裂肺般的疼痛”。仿佛就在一夜间.陈久霖和他的中航油就从天堂跌到地狱。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从人才的利用和管理、衍生工具的使用、内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对英国巴林银行事件与中航油(新加坡)事件进行分析研究,为我国企业在实行“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中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