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自然人的合法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但如何理解精神损害,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就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意义、司法及解释的范围理解、以及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精神损害赔偿适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刘春 《嘉兴学院学报》2005,17(2):122-124
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规定了被害人因犯罪人的行为而受到经济损失,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精神损失的,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很显然,民法与刑法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相互存在着矛盾,该文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金问题较大。如何掌握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具体数额,是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制定精神损害赔偿限额的必要性,并指出制定过程中应该参酌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指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请求获得赔偿精神损害。在确定其范围时应从维护人身权利和人格权这两个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就是民事主体侵害自然人、法人的民事权利,造成的自然人生理、心理上的精神活动和自然人、法人维护其精神利益的精神活动的破坏,最终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民事权利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应适用对一切人格权的侵害和部分身份权的侵害。从损害利益的角度来看,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包括精神利益的赔偿和精神痛苦的赔偿。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因此,应扩大刑事附事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设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中虽然对精神损害赔偿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规定,但是精神损害赔偿一直是法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由于没有既定的统一标准且又与公民的切身权益密切相关.客观地说,精神损害赔偿是市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产物.尽管我国目前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与以前相比已有较大进步,但仍有许多不足,本文结合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解决了我国存在的人身损害赔偿适用依据混乱的状况。但由于该解释在人身损害赔偿基数上的不统一。导致权利人在获得赔偿数额时产生差异。这一后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应当建立统一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实现城乡居民在人身损害上的同等赔偿。  相似文献   

9.
对侵权与违约竞合下的精神损害,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只有通过侵权之诉进行救济,但同时不能获得对履行利益损害的赔偿。只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责任竞合中的损害才能进行全面救济。附随义务在现代合同关系中的出现是确立该制度的法理基础,它使违约责任的救济范围向侵权责任靠拢。在比较的基础上,就确立中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四点构想。认为《合同法》第112条是该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之定额赔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现状,从其隐含的问题入手,就实行定额赔偿制度的法律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构成我国的著作权侵权损害定额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发生既是一种加速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过程,又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了五条对策①实行综合治理;②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③建立健全法规;④增加投资力度;⑤提高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2.
轴结构件损伤状况的模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脉冲激励法对轴结构件损伤状况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介绍了试验测试系统的组成、试验过程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轴结构件裂纹参数的识别方法 ,从而为轴结构件改进设计及估算带有裂纹轴的剩余寿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于我国目前医疗损害赔偿问题现状,针对司法理论界存在的适用法律不统一,司法实践标准出入较大等现实问题,对我国目前的医疗损害赔偿做概括性的介绍,阐明作者从法理角度,认为按人身侵权进行诉讼优于按医疗事故处理的论点。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赔偿范围拓展至精神损害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如果由于违法给公民造成精神损害,其后果往往比一般性主体的侵权行为造成的公民精神损害要严重,而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却将精神损害排除在可赔范围之外,这对于公民权利的真正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它会动摇社会成员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信心,还有可能会放纵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执行公务为借口肆意侵害公民的精神权益,这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构建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作出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判定产业损害状况,应对反倾销,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多层次灰色模型对产业损害状况进行综合评判,使损害以及损害程度的认定更为合理和有效,并给予示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关系合约为会损害网络组织的经济效率,因为多个关系舍约的相互嵌入可能在网络组织中形成低效率合作;同时,关系合约形成的交易封闭性,降低了网络组织的适应性效率,企业的创新动力被弱化,快速创新难以成为企业的最佳战略选择。网络组织如果过度依赖关系治理,就会抑制制度治理机制的作用,从而增加网络组织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保护弱势群体,还是从保护环境抑或“风险和收益并存”原理角度,都应科以经营者严格责任。但由于其所从事的活动的特殊性,不能由其承担所有由此带来的损失,应让其他责任主体参与进来,因此,在确定经营人为首要的责任主体后,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同时需规定责任保险人、基金等责任主体,但与经营者不同。其无论在赔徭范围还是赔偿顺序上承担的都只是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8.
试论精神赔偿权利的扩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法律已经确立了精神赔偿原则,但对于全面保护人的精神价值、人格尊严来说,还需要从现行法律的基础上,从精神赔偿权的主体、客体两方面进行扩展。本文对主、客体两方面扩展精神赔偿权均做了肯定性探讨。希望在我国今后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能切实确立这些权利,从而不断完善我国有关精神赔偿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认为,在市场失灵情况下引入行政监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相关法律难于完备且市场损害行为的类型能够清楚识别和标准化。通过对证券发行市场、交易市场、中介服务市场存在的损害行为进行分析和归类,以为证券市场监管合理边界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作为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现实形态,其运用往往依个案的不同而有所取舍,请求权是可以选择的,而法律适用通常不能选择。在经济赔偿方面,无论医疗损害责任承担方式如何选取,都要紧紧把握经济赔偿额与责任主体的责任程度、患者的病损程度以及医疗事故等级相适应的基本原则,从而最终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