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本文在探讨劳动收入份额构成、波动性并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研究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在保持产业(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优化,在维持产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比重提高过程中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还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在优化结构时稳定维持第一产业(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和努力增加第三产业(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应重视初次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而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政策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将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并对企业初次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竞争政策通过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并利用《反垄断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竞争环境改善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垄断法》实施显著提升了高垄断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随着反垄断执法强度加大,其对高垄断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愈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反垄断法》实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通过要素市场上的要素组成效应与产品市场上的成本加成效应等途径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反垄断法》实施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普通员工收入份额、缩小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兼顾了共同富裕。本文研究丰富了《反垄断法》实施的政策效果评估相关文献,为国家达成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提升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机器换人浪潮下,自动化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将自动化技术纳入扩展理论框架,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微观视角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会显著降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器人应用通过资本-劳动替代效应、工资率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异质性分析表明,机器人应用降低了大多数行业的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尤其是食品制造业、印刷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非国有企业和沿海地区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幅度更大。研究还发现,提高劳动力市场整合程度和劳动者议价能力,有助于缓解机器人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面效应。本文研究有助于中国更好地应对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冲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质量供需结构失衡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质量内生决定模型,引用海关贸易数据测度2005~2019年制造业产品质量需求水平和质量供给能力,综合评估制造业产品质量供需结构,并运用SBM模型测算制造业产品质量供给效率。研究发现:质量需求水平和质量供给能力逐年提升并呈现联动式的周期波动,质量供需结构呈现“需求拉动-供给推动-供需均衡”螺旋式上升态势,现阶段属于高需求拉动型结构。质量供给效率与质量供需结构发展阶段存在关联性:供给效率呈现“供给推动阶段>供需亚均衡阶段>供需均衡阶段>需求拉动阶段”。政府需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进行外部刺激,鼓励企业释放质量供给提升潜力,用“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天然气作为低碳、高效的清洁能源,将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中国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世界能源格局多极化、供应多元化、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的新背景下,在国内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国天然气经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后进入新阶段,面临新机遇和严峻挑战.根据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战略、规划的要求,基于供需预测和综合分析,探讨了三大时间节点(两个百年、碳排放达峰)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保障措施,即2020年、2030年、205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分别约为10%、15%、18%,需要实施“资源保障、市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应实行持续深化油气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国际合作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是以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为目标,重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本文尝试基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收入分配对经济循环的影响,进而将共同富裕与新发展格局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研究发现:劳动报酬占比是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在供给侧,收入分配通过工资变化影响技术选择与生产效率。在需求侧,收入分配通过直接与间接两个渠道影响需求规模与产能利用水平,其中,工资变化导致劳动者自身再生产消费规模的变化表现为直接渠道,而工资变化引致利润率变化进而对积累的影响表现为间接渠道。两个渠道同时发生作用但方向相反,因此,可以根据工资变化对产能利用水平的不同影响将经济区分为“利润主导型”与“工资主导型”。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本文对2000年以来中国的收入分配、工资、全劳动生产率、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积累率、产能利用水平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发现中国经济以2010年作为转折点,由“利润主导型”转向“工资主导型”。这意味着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兼具必要性与可行性。此外,本文还从所有制、分配、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若干...  相似文献   

7.
范丹  衡登 《工业技术经济》2024,(4):3-13+161
本文以2012年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层面分析了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并基于微观企业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该政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信贷政策显著降低了污染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作用渠道主要是加剧企业的资本深化过程,而不是缩减产出规模,同时外部融资约束也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2)该政策显著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并且资本深化过程对劳动生产率也会产生影响;(3)绿色信贷在市场集中度更高以及技术偏向较低的企业中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更大,同时企业更强的偿债能力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正向作用。本文为进一步推进环境规制与劳动收入分配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8.
正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是促使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力量,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平衡。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实现突破的必要条件。在电力领域,供需平衡是一项刚性约束,电力系统对于"平衡"有着比任何其他经济领域都更为严苛的要求。在这样的刚性约束下,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需求侧管理这一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是调节供需关系、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电力紧张时期保平衡、提能效,还是电力宽松时期促电力结构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系统  相似文献   

9.
分析供给侧改革对能源产业要求,打造适应新常态的能源体系,建立资源节约型能源消费模式,构建环境友好型能源结构。最后提出供给侧改革下能源产业的转型路径:培育能源新兴需求,建设能源互联网,创新能源市场机制,推进煤油气改革,破除可再生能源发展壁垒。  相似文献   

10.
在供给侧方面,国家决策层有着清晰的指导精神,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过去,在需求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仍将延续,继续适度扩大总需求,但侧重点已经转移到供给侧,目的是要在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加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打造升级版,也就是通过供给侧的新供给,创造、引领和释放新需求。需求和供给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经济在需求管理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但长期忽视供给管理。当前,中国市场不完备程度尤为突出,因  相似文献   

11.
数字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但可能引起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给收入分配带来负面效应。数字金融降低金融参与成本,提高了创新企业家获得金融服务的密度,从而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企业家。数字金融的高创新弹性导致其在长期倾向于提高现代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和现代部门工资收入,从而引起工资收入差距扩大。本文在多部门生产中引入存在金融参与摩擦的金融供给侧,构建生产—金融供给侧内生增长模型,从供给侧渠道探讨数字金融的工资收入分配效应。理论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工资收入分配性质与数字金融创新弹性相关:当创新弹性高于某一阈值时,数字金融发展会扩大工资收入差距,当低于该阈值时,则会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模型校准结果发现,中国数字金融创新弹性约为0.45,高于其缩小工资收入差距的阈值,这解释了近年来随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部门间工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平衡增长经济的转型动态性质的量化模拟发现,数字金融缩小工资收入差距仅有短期的普惠效应,而扩大工资收入差距则存在长期的不平等效应,可见,数字金融的负面收入分配效应需引起重视。本文对于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金融发展模式的升级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准确理解和把握实现碳达峰对需求结构变化的影响,有助于协同推进碳达峰与需求结构升级,继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尝试将碳减排与需求结构联系起来,基于碳减排的遵循成本效应、创新补偿效应、要素配置效应,阐明了碳减排直接和间接影响需求结构的机制,是从理论上分析环境规制影响需求结构的有益尝试。将上述机制与涵盖经济—能源—环境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相结合,本文评估了从当前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阶段实现碳达峰对中国需求结构的潜在影响。理论分析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来自遵循成本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的直接影响会降低需求中的消费份额和碳密集型产品份额。源自遵循成本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的间接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沿其传导链逐级衰减。由此,研究期内碳减排的直接影响将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引起需求中资本形成份额挤占消费份额,甚至有可能导致消费份额从稳步增长轨道转向下降轨道,但同时会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出口结构和能源需求结构的低碳转型。本文认为,为协同推进碳达峰和需求结构优化调整,应尽快完善碳总量控制制度,着力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大消费激励力度,充分内部化碳边际减排成本。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高速增长推动电力供需格局不断演化。一方面,能源的新旧交替加大了供给侧的不确定性,给电力稳定供应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低碳转型是全球共识,可再生能源作为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其未来的增长趋势不会改变,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也将不断走高。电力系统如何适应可再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如何自我优化,是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可再生能源提出了新要求,即既要“促转型”,又要“保安全”。  相似文献   

14.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随着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煤炭供需出现阶段性失衡,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下跌态势。首先分析了疫情对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从煤炭生产和进口两个方面考察疫情对煤炭供给的影响,并深入研究煤炭下游的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受疫情的冲击情况及对煤炭需求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疫情对煤炭价格的影响,并对2020年煤炭价格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疫情对煤炭供需影响差异较大,在供需失衡、国际油价暴跌等背景下,未来的煤炭价格将继续承压向下。最后提出了深化煤炭供给侧改革、完善煤炭价格调控机制、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结束,中国能源需求的峰值已经到来,未来能源需求的增长点在于高端制造业和生活消费.能源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供给和需求之间可基本实现平衡,这有利于形成能源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有助于推动中国能源体制改革.技术进步将催生根本性的能源革命,应建立鼓励竞争与创新的能源市场机制.建议适度放松依托国内资源来保障能源供给的指导思想,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全球资源视角优化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以国际化来调整化石能源供给结构,推动能源供给革命;优化有关标准,推动智慧能源发展,实现普遍节能,促进能源消费革命.2050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将下降到30亿吨标准煤,并基本稳定下来.在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增长路径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未来30多年中国能源供需结构将出现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2017年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稳中向好,钢材需求平稳。钢铁行业去产能、清除"地条钢"成果显著,优势产能加快释放,市场供需基本平衡,钢材价格持续回升。2018年钢铁行业供需形势预计仍将保持平稳态势,行业面临原燃材料价格高位波动,以及环保、物流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困难,钢材价格呈波动走势。一、2017年我国钢材价格走势分析(一)供需形势基本平衡从需求形势看,主要用钢行业增速有所回落,但供给也有所减弱,总体看基本平稳。2017年1-10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伴随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电煤供求紧张,近年我国缺电现象日益严重,为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仅仅在供应侧加大新的电源点建设,从总量上来增加电力供给,难以实现能源资源、自然环境和电力消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亟待在需求侧加强实行需求侧管理(DSM)的力度,提高终端用户用电效率、改善用电方式,提供节电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两会在京落幕的同一天,中纺联春季五展在上海拉开了帷幕. 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谈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增加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他说,虽然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是对中高端的需求还不能满足.所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和全面提升质量水平的任务,这就为我们国家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社会结构、需求结构的"三重转型",发展难题亟待破解。能源电力转型发展也面临不少难题,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为能源转型问题提供有效解决途径。实施积极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对于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意义重大。电力需求侧管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国日益重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对于电力资源的管  相似文献   

20.
迈入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面对资源枯竭和能源刚性需求,如何保障煤炭资源有效供给,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平稳过渡,是山东省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的重中之重。分析了近年来山东省能源供需和煤炭产运需现状,采用ARIMA和马尔科夫链法预测了2025年、2030年、2035年的煤炭供给缺口,研判未来一段时期,山东省煤炭调入量还将继续提高,煤炭供给压力仍将长期存在,需要从加大勘查开发力度、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推动储备基地和物流节点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保障煤炭资源安全有效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