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期间费用的总账科目有强制规定,对明细科目有举例说明,其设定是从费用的种类和性质出发的,提供给公司内外部报表使用者使用。但是企业内部在对费用进行管理时,这种按性质进行的划分提供的信息并不完整,企业管理者最想了解的是费用究竟用烈了舜些工作上?用给了谁?但在目前传统管理报告方式下,这些信患的获取受到了费用按性质划分的障碍。本文将通过对期闻费用的项目化管理展开研究,试图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通过期间费用的项目化管理,揭示期闻费用的使用不再限于传统财务报告,而是增加了一种报告的维度,也就是增加了一种管理的维度,这种维度将更多揭示费用使用的服务对象和活动内容而不仅仅是费用的性质和发生金额的大小,从而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调整和管理来对费用进行调整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递延收益的账务处理及列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2月15财政部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6年10月30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政部会计司及时组织编写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便于广大财会人员及时学习.根据以上相关规定,递延收益科目核算的性质与内容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桂华 《当代经济》2006,(23):56-57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应将其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但《制度》又规定"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会计经历了其重心从资产负债观到收入费用观、再到资产负债现的转换过程.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指出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则是关键所在.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暂时性差异也分为两种形式: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5.
2006年2月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金融企业尤其是上市的金融企业应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上市银行贷款业务的会计核算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与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形式,贷款业务的核算关系到金融企业利润核算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在新准则下贷款划分的基本概念已经改变,为了便于核算应设立一些会计科目.文章从事银行基层会计工作,就新旧会计制度下贷款业务会计核算的改变和相应设立一些科目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财务费用作为期间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应将其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但《制度》又规定“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公路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为适应市场机制变化,全国大多数省市公路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开始,少数省市的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其体制已由传统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规费征收“四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7.
范晓伟 《经济论坛》2007,(21):134-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运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范围将会越来越大,更多的非上市公司将逐渐采用<企业会计制度>.笔者在此着重探讨运用<企业会计制度>后对账龄划分如何能更简洁、方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引入"计税基础",产生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分剐确认为"应纳税暂时差异"与"可抵减扣暂时差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将年终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并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在此基础上确定利润表年报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规范所得税费用的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我国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基础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本文针对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递廷所得税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以不断规范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旧的《企业会计准则》,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内部研发费用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在一定的条件允许了企业对部分研发费用的资本化,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创新,但也造成了研究支出和开发支出的界限不清晰,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和企业真实资本存在出入,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的添加了许多可取的地方,但在操作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些许问题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11.
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是按照会计分期假设,根据权责发生制,为平衡各会计期间的损益,准确反映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而设置的。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明确并提高了权责发生制的地位,但却规定不再使用“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也相应取消了这两个项目。以往在该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分散于其他账户核算。本文根据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内容,举例说明了原“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科目核算业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1 引言 2005年12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允许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采用公开发行新股时预留股份、向激励对象发行股份、回购公司股份等三种方式作为股票来源实施股权激励计划.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也以独立的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确定了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股份支付交易费用化的确认计量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8号)的实施标志着增值税转型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就意味着,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增值税款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不再计人固定资产价值中,这势必会对企业的账务处理产生影响.并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科目的调整及实际的账务处理变更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可以使上市公司在年度之间转移利润,因而成为某些公司调节利润、管理盈余的"法宝".2007年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规定,"资产减值损失--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通过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这条通道被关闭了.那么上市公司会不会开始执行前突击转回或减少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  相似文献   

15.
财政部于2006年制定和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对外汇的折算和损益调整等外汇核算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完善.本文通过对新旧准则之变化分析、与国际准则之对比分析、新的准则对企业盈亏影响的分析,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框架进行概括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后者是为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会计制度,它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一些业务做了简化,本文主要论述在执行中两者的主要差别.  相似文献   

17.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范围、资本化金额确定方法进行了重新的规范,增加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本文将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关键因素变化对企业经营杠杆的不同影响,透视一定资本结构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影响因素及应对时策.  相似文献   

18.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其中也提出了许多不同于SFAA141<企业合并>和IFRS3<企业合并>的规范.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重新探讨我国企业合并会计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既是企业涉税业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再一次对企业所得税的全面、完整、系统的计算、检查、和缴纳过程.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税收法律、法规,2009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现应注意抓住"收入类、扣除类和资产类"三个关键点的调整项目.  相似文献   

20.
财政部于2006年对原有的会计准则进行修订,颁步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准则体系的接轨和趋同.由于近年来,资本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新准则难免会在运行过程中彰显弊端.笔者将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论述,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揭示其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