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中心是金融产业集聚的结果。在金融产业集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金融产业集聚的现状,并以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为例,对重庆市金融产业集聚进行了实际考察分析,最后就推动重庆金融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分析比较国内外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路径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南京市新城科技园的实际特点,重点分析新城科技园的产业集聚路径选择思路,并提出具体实施的产业集聚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3.
陈秀丽 《时代经贸》2013,(4):202-202,F0003
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从各种类型的金融集聚区形成发展的进程看,很难使用单一的理论对其形成的动因进行解释,金融集聚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动因共同交织的产物,并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中的推动力不同,金融集聚的结果是形成金融中心。现在有关金融集聚的文献主要是以产业集聚为基础,对金融集聚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集聚的定义、动因、集聚的测度、集聚效率、集聚效应以及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在对区域金融产业集聚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1998 ~2008年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总体及分组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研发投入增长;高研发强度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比低研发强度企业更易受到区域金融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区域金融产业集聚对低资助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作用比高资助强度企业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CBD金融集聚与产业集群是共轭驱动发展的关系,即CBD金融集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需要协调互动发展。在我国CBD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构建过程中,政府部门不应盲目构建金融CBD或金融中心,而要在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平衡发展。同时,应加大金融结构与功能的调整,推进CBD金融集聚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是新兴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动力。在产业转移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产业集聚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金融产业集聚产生的原因,并以深圳的金融业为具体例子,用计量手段具体分析各集聚动力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以空间效应为切入视角,构建基于经济与地理嵌套权重矩阵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2011—2020年30个省份金融科技对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与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且具有较为一致的空间集聚区域。全样本检验发现,金融科技对本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对相邻省份的影响不显著。分区域检验发现,“高—高”集聚区域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本省及相邻省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低—低”集聚区域金融科技可促进本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升级,对相邻省份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经济带1997—2017年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创新、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集聚溢出效应显著,产业集聚自我推动能力已经形成;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效应,短期和长期影响存在差异;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的交互项对产业集聚有负向影响,在不同权重矩阵下影响程度不同。为此,应当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溢出效应;不断激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正确引领金融发展方向;努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激发人力资本创新价值;正确引导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着眼长远效果并立足产业兴旺。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河北省金融服务业与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金融服务业与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促进河北省金融服务业和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明亮 《经济论坛》2012,(2):45-47,58
本文通过建立浙江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耦合关系的指标体系,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度函数构建了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浙江金融发展与产业集聚系统耦合协调度较高,并朝着耦合协调同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采用2003-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归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还偏好向人均收入高、消费高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集聚,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约束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集聚呈现挤出效应;鉴于目前中国信息中心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尚不健全,金融集聚路径中对信息源的追逐更多地表现在对地区行政层级的偏好上,以期获得更多的政策性信息和政策租。因此从长远发展看,政府在对现有路径的把握上,应注重完善金融信息的市场形成机制,谨慎处理好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行政管理与市场的边界,为构建功能健全的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金融产业集聚所形成的金融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系统,集群内部各金融主体之间以及金融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涌现出复杂的机制,相关仿真模型能够在揭示复杂机制的基础上探索金融产业集聚演化的动因。实证研究表明,政府部门的支持策略、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金融产业从业者的个体行为以及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行为等因素能够对金融产业的集聚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促进金融产业的合理集聚,政府要对金融产业实行积极的扶持政策并发展其相关和支持产业;从业者要对金融产业进行全面考察后再做出理性的选择;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金融行业对经济的影响一向是非常直接的,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就是分布不平衡,产生产业集聚现象.而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入手,首先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动因进行了总结,然后分布介绍了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与途径,最后结合北京金融集聚的实例进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就是为了让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清晰,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对相关理论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芳 《当代经济》2010,(13):134-136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剖析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城市圈金融业的发展为例,从分析武汉城市圈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出发,论证了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增长效应和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15.
程肖芬 《现代财经》2007,27(11):23-26
产业集聚反映着保险业市场主体的价值链上下游整合与空间布局关系。由于保险业产业自身特性及国际金融以混业经营为其主流,国际上很少形成单一的保险业集群,保险业集聚寓于金融集聚之中;又由于传统保险业的技术专用性较低,故而保险业产业价值链比较简单,保险业的地域集中具有优于保险业前后向整合,打通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保险业集聚有利于产品业务创新,业务外包和保险产业资产结构轻型化,可从根本上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Moran指数和Lisa指数以考察中国金融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间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各省域间金融产业发展差距不断加大,且在我国已形成了以"长三角"为中心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因此,应根据区域禀赋原则稳步推进各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关于金融产业集聚文献的研究,从集聚的动因、机制、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类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政策影响等是形成产业集聚的原因,并且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极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估计影响产业集聚的各个效应边际效益.通过理论分析,使用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球价值分工程度通过要素禀赋效应、金融外部性效应、技术外部性效应和贸易成本效应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机制.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优势,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加深,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于产业集聚有明显正向影响,但贸易成本效应会阻碍产业集聚进程.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正逐步展开和深化,主要包括产业集聚的定义和分类、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中的政府作用等。总体上看,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轨和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探讨我国政府在产业集聚形成中的作用及其规律十分迫切。政府起主导作用是必要的,当前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尤其缺少政府对集聚培育。  相似文献   

20.
金融生态从外部整体上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对于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业集聚也会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金融服务业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引导作用,以催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创新、吸引优质资本加入、克服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倾向等形式推动制造业、物流业和相关服务业等形成产业集聚良性循环;同时,产业集聚通过正的外部性作用、建设优质金融客户群、注重信誉的地域根植、提供金融资产更宽泛的良好应用环境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