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作为20世纪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研究分支,具有共同的理论起源,即19世纪的古典区位论。在此之前,空间从未作为一个要素,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将空间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在空间维度上分析资源配置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从而形成经济学研究中的独特一支。由于对空间这一要素的理解和假设不同,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分别在均质空间与非均质空间形成了侧重面不同的研究方向,并对经济聚集现象给出连续的"平滑经济"和非线性、不连续的"块状经济"的不同解释,从而使两者对政府应当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产业集聚给出不同答案。虽然存在研究重点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但研究内容的实质性重叠,使得二者从长远来看,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分析区域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2.
黄有光(Yew-Ywang Ng),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福利经济学、快乐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他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经济学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步入歧途后的逻辑必然。它将人的需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以马斯洛的需要层序论作为其理论基础,试图提出一个包含理论和政策的新的经济学框架。人本主义经济学摒弃了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公开宣称经济学离不开价值判断,重新回到古典经济学家很早以前提出的、已经被现代经济学遗忘的人文关怀层面。人本主义经济学关注人的发展和需要,关注人类的当下生存状态,而不是对金钱和财富的要求。由于人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内容庞杂,导致其理论存在着逻辑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本文对博弈论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博弈论为何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力图理清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从中把握经济学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发现,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及其学科的精密性使博弈论能够与主流经济学结合,而博弈论在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利己理性等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突破,使经济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从而博弈论融入主流经济学也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5.
语言经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追溯到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Marschak于 1 96 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 ,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 ,即价值 (value)、效用 (uti  相似文献   

6.
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有5个重要的基础性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偏好一致性以及自利性。行为经济学对这些假设提出了挑战,指出:消费者具有系统性、可预测的行为偏差,新古典经济学的5个假设与现实不符;金融机构会利用消费者的行为偏差谋利,导致竞争非有效。对此,行为经济学提出,要在传统纠正市场失灵方法的基础上,从更深层面上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需要结合具体的偏差类型,采取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柔性干预等方式;同时,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行为干预和产品干预,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能力的建设。行为经济学动摇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其挑战是有力的,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解释更加接近于实际,也促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过程中,应支持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重视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是很多新兴学科的基础,法务会计也不例外,经济学的很多思想影响着法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在论述法务会计的经济学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经济学对法务会计的影响,从经济学视角探析了法务会计的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相关人口经济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人类群体划分、过剩人口问题以及人口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关系问题等方面对两种人口经济思想进行比较,马克思基于阶级属性进行分析,立足具体的经济社会制度框架内进行探讨,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变化过程。古典经济学的人口经济思想更强调社会问题,但它剥离具体的社会制度对人口经济的影响,强调人口经济规律是普遍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制度经济学一个分支的"转轨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当时,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纷纷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转轨经济学与"制度变迁"(古典制度经济学当中描述从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过程的概念)的差别在于,历史上的制度变迁发生时,人们不知道自己究竟会向、要向什么样的目标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兴起和被认知,这些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也为税收征管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选择依据。许多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税收遵从理论、流程再造理论等都为税收征管改革开拓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边际主义革命下,越来越公式化、数学化、模型化。这有利于经济学自身的完善,但是这一方面使经济学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使经济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新古典经济学的严密体系有5个重要的基础性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偏好一致性以及自利性假设。行为经济学对这些假设提出了挑战,指出:消费者具有系统性、可预测的行为偏差,新古典经济学的5个假设与现实不符;金融机构会利用消费者的行为偏差谋利,导致竞争非有效;要在传统纠正市场失灵方法的基础上,重视从更深层面上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需要结合具体的偏差类型,采取自由放任、政府干预、市场化取向的政府柔性干预等思路纠正消费者行为偏差;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行为干预和产品干预,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推进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能力建设。行为经济学动摇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但其挑战是有力的,对人类行为的认识和解释更加接近于实际,也促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过程中,应支持行为经济学的发展,重视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过去60多年来,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现代保险经济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风险分摊机制、保险需求、信息不对称下的保险市场均衡、保险组织结构、保险监管等方面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现代保险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徐淑丹 《云南金融》2012,(6X):282-282
货币一直都是历史中各经济学派必涉及的内容。本文将针对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从观点、基本假定、政策含义等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货币理论和政策在二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淑丹 《时代金融》2012,(18):282+298
货币一直都是历史中各经济学派必涉及的内容。本文将针对凯恩斯与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的认识,从观点、基本假定、政策含义等方面对比二者的不同,进一步了解货币理论和政策在二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古典经济学以其静态的、均衡的研究和优美的数学形式一直占据着经济学研究的主流地位,但是,因其完全理性假设以及极度抽象、简化的理论而对现实经济现象解释力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为经济学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契机。本文比较了新古典研究范式和以复杂性和演化方法为主的研究范式的异同,并结合产业集群的研究,讨论了应用新的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7.
钱革 《中国证券期货》2011,(10):214-215
经济学以人性论为基础。其中:实证经济学的前提是人性论的心理学模式,而规范经济学的前提则是人性论的伦理学模式。以此为脉络,可区分出四种人性观和相应的经济学范式,即:"经济人"观念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古典实证经济学,"道德人"观念和以德国历史学派为代表的古典规范经济学,"真实人"观念和以行为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实证经济学,"自由人"观念和以自由发展观为代表的现代规范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对经济增长投入要素的论述——基于资源环境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各位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投入要素的分析,尤其重在梳理对资源环境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演变与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方法论对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主导着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展示了当今处于正统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包括其后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同样也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这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杨小凯经济学思想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3月 2 5日 ,1 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教授在莫纳什大学进行访问 ,他在演讲中大力赞扬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超边际经济学对经济学的积极贡献。他还说 :“我认为现在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研究就在贵校 ,就是以杨小凯为主的对分工的分析……”杨小凯对经济学的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