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研究(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缓慢的原因种植大豆的收益低于种植玉米和稻谷,比较效益差,造成我国大豆生产停滞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我国的1/4左右,多年来种植大豆的亩净产值均低于玉米和稻谷。近三年黑龙江种大豆平均每亩净产值比种玉米低48元,比种植水稻的每亩净产值低195元。由于比较效益差,农民选择种玉米和水稻而不愿种大豆。农民之所以还要种一部分大豆,只是因为大豆生长期短,适应黑龙江省无霜期短的气候。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民大量改旱田为水田种植产量高的水稻,一方面加剧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又造成水稻的大…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70年代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70年代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大豆种植迅速发展起来,其产量逐年提高,占世界总产量的75%,占贸易总量的90%。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使我国成为大豆进口国,目前我国每年大豆的进口量相当于我国大豆生产总量的70%,可见我国大豆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近几年中美贸易战的摩擦升级、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导致的全球贸易交流减少,乌克兰战事致其大豆出口骤降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豆生产存在潜在危险。研究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结构动态分布及空间演变,对中国粮食安全和进出口大豆体量都有重大意义。方法 文章依托2011—2021年Landsat系列多景影像,利用“3S”技术、随机森林算法,得到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空间面积,并通过J-M距离法对样点进行精度验证,最后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种植结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2011—2021年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种植面积在时空上整体上先减少再增加,主要种植面积从东北部至西南部、东南部增加。大豆面积总体以增加为主,但分阶段面积变化幅度较大。结论 该文利用近10年遥感影像对黑龙江省嫩江市大豆种植结构空间演变研究,以作为东北地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粮食安全保障的依据,同时为国家粮食生产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980—2010年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和大豆生产和贸易数据,对其种子市场被跨国种子企业控制前后的玉米和大豆生产和贸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国玉米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大豆种植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由此带来两国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大幅度提升,改变了玉米和大豆世界贸易格局,巴西从玉米的净进口国发展成为玉米净出口国,两国大豆贸易规模得到扩大,已经发展成为美国主要的大豆出口竞争对手。从巴西和阿根廷的经验看,中国既要合理利用跨国种子企业进入的机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国有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进程,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 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 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 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近年来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不断下降,而进口量却不断增加,2014年达7 140万t,是国内大豆产量的6倍。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传统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下降。[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主要粮食作物呈现"两增一减"的格局:玉米和粳稻播种面积增加,大豆面积减少,且近年来大豆种植区域逐渐向黑龙江省西部集中。在此基础上,选取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县作为研究区代表,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种植结构按积温带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新兴玉米面积猛增到17.4万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并推动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大豆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结论]新玉米品种的推广和作物种植比较收益是影响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困境与差异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传统产区,其产量占全国1/3以上。近年来,在进口大豆的冲击下,该省大豆种植面积日益萎缩、产量下降,大豆压榨业生存艰难,全产业链遭受全面危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困境,不仅缘于进口大豆在成本、资金上的优势等外部因素,同时也缘于在研发转化、种植、加工、流通、政策、观念等环节上的内部因素。为了突破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困境,应坚持有特色的非转基因大豆发展方向,坚持压榨大豆、食用大豆共同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调控为辅,实施大豆产业差异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与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库存积压严重,面临大幅度压缩玉米种植面积的严峻局面,如何调整黑龙江省的作物种植结构和发展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引起各方关注。[方法]文章依据面板数据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演变特点,分析了黑龙江省作物结构调整的各方面限制因素,并结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实际,提出黑龙江省今后的作物结构调整方向。[结果]稳定粮食生产,适当增加小麦和大豆的种植面积,适当压缩玉米种植,把休耕纳入轮作体系,作为临时措施,可以大面积开展玉米休耕;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杂粮杂豆作物;有条件发展饲料牧草作物。对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政府应该有长远考虑,不能作为应对短期出现的玉米产大于销的权宜之计。[结论]今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要立足于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效益和竞争力。政府应该为玉米休耕和种植非粮食作物提供补贴,相应补贴政策是黑龙江省此轮种植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大豆之乡,历年大豆种植面积都在3000万亩以上。改革开放以来,大豆生产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大豆总产量不断增加。但是这种产量的增加只是靠单纯扩大种植面积,单位产量一直徘徊在120公斤左右。如何改变这种粗放经营的局面?如何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对此,中国专家当中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要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改变传统的耕作栽培方法是关键;另一种意见认为,关键是品种。持这个意见者信誓旦旦地打保票;只要把美国的优良大豆品种拿来,保证让东北的大豆赶上美国的产量!症结在哪里?什么是关键?对于这个困扰人们的问题必须找准答案。1988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的大豆专家纳夫兹  相似文献   

10.
张竞 《农村展望》1992,(12):19-20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拳头产品。全省总产30-35亿公斤,亩产100公斤左右,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全省年均出口大豆在10亿公斤左右,占全国大豆出口量的80%多,创汇2亿多美元,是全省创汇最多的农副产品。大豆商品率达70%左右。发展效益型大豆生产是建设黑龙江省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豆的原产国,我国大豆种植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与茶、丝同为三大出口名产远销世界各地。除青海省外,我国各地均有大豆种植,是世界上大豆品种最全、最完整的国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创造了大豆.大豆养育了中华民族。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1994年一度达到了出口110万吨的历史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东北地区调减玉米后改种的主要品种之一,大豆的种植效益直接影响到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的可持续性。国产大豆恢复性增产有利于缓解我国大豆产不足需的局面,但产量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提升品质、拓展销路、延伸产业链……在国产大豆价格趋弱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从供给侧入手,打破价格天花板,保护种植户收益。用品质抵御市场风险"今年,我国大豆生产呈现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美经贸摩擦的日益升级,围绕大豆能否摆脱对美国进口依赖的讨论不绝于耳。本文基于国内大豆需求长期强劲增长的事实,探究中国拓展大豆进口来源的途径,发现短期内可增加对中国出口大豆的国家仅有乌克兰、加拿大和俄罗斯,拓展国外大豆进口来源需支付较高的额外成本,增加国内大豆产量进而取代自美国大豆进口的难度很大。长期来看,潜在国扩大大豆种植的土地充足,但需要大量投资,且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中国拓展大豆进口的运输条件通畅,但受相关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较大。因此,提出研究大豆贸易潜力、扩大海外农业投资、推进大豆振兴计划、拓宽大豆进口渠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是世界排名前四位的大豆生产国,但从贸易角度,美国、巴西、阿根廷与中国却处于完全相反的地位,美国、巴西、阿根廷是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大豆出口国家,中国却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家。利用1961年以来的FAO数据,从大豆生产、贸易两方面分析50多年以来上述四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变化形势,并通过对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生产、贸易发展形势的原因分析,提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应予以借鉴的方面,以期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大豆价格、成本、品质、单产、政策支持及补贴、生产与贸易区位等几方面的国内外比较,对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状况进行详尽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豆产量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处于明显的下滑阶段.大豆净出口持续下降,总供给逐渐依赖于进口,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大豆进口迅猛增长.豆粕进口大幅减少后开始恢复,豆油进口增势放缓;大豆出口稳定增长,豆粕出口极增后下降,豆油出口缓慢增长.大豆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政策调整较快,在国际市场变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近代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与大豆三品贸易的条件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生产国和发源地,相传公元前2800余年的《神农本草经》就有大豆的记载。东北种植大豆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在吉林永吉挖掘出土的春秋初期大豆碳化种子,较中原地区的文物旱400余年。东北近代大豆在生产数量、质量上都位居全国之冠,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产量的30-4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豆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 ,是我国人民非常喜欢的传统食物之一。但建国以来 ,我国大豆生产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逐步下降 ,而大豆及其相关产品在食物消费中的地位却日益突出 ,二者形成明显的反差 ,我国大豆产品正面临国外产品的有力竞争。现在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的大豆业又面临着加入WTO和转基因大豆等问题的全新挑战。深入研究我国大豆及相关产品的发展问题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我国大豆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一 )大豆产量增长缓慢 ,大豆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我国大豆种植锐减、进口攀升和自然灾害加重的背景下,摸清我国大豆种植时空分布特征、风险费率对制定大豆种植和保险政策,保障大豆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依据1978—2016年全国省级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及进口等数据,基于风险损失和产量分布模型,运用数理统计、直线滑动平均模拟法和单产分布模型模拟推导法,分析全国大豆种植的时空分布变化,评估相应的生产风险并厘定各地大豆农业保险费率。[结果] 1978—2016年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大豆种植,1998年后,仅青海未种植大豆,东北和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大豆主产区。2005年全国大豆达到最大播种面积959万hm~2,随后锐减,2015年仅为2005年的67.8%;产量变化趋势和面积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单产为1 153 kg/hm~2,呈现出上升趋势。大豆进口逐年增加,2016年大豆进口总量8 391万t,创历史新高。全国大豆发生灾害风险的平均频率为27.24%,西藏、宁夏、陕西发生灾害风险的频率较高,各地呈现出轻灾(18.24%)中灾(5.74%)重灾(1.95%)巨灾(1.30%)的特征。全国大豆种植的平均费率为4.40%,陕西、河南、安徽、辽宁、吉林和内蒙古大豆种植大省的费率较高,而黑龙江大豆种植的费率则较低,为3.72%。[结论]我国大豆种植结构需要调整,在大豆种植大省,如陕西、河南、安徽等,降低种植面积;在保持黑龙江大豆种植优势的同时,发展河北、山东等低风险地区的大豆种植;在开展大豆农业保险时,实行地区差异化费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介绍了黑龙江省近10年来的大豆出口情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出口数量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