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春亮 《南方经济》2020,39(5):65-78
人口红利下降被认为是新常态下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然而劳动投入不仅包含劳动数量,还包含劳动质量,分别对应于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由于在测量上忽视了高速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影响,在机制上忽视了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分布趋同的叠加影响,容易造成人口红利贡献高估且人口资本贡献低估。文章从人口迁移视角出发,参考拉姆齐无限期界模型建立人力资本积累方程,将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纳入分析,得出转换效应、迁移效应和共振效应,阐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趋同的微观机制,得到检验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致性框架。以2013-2016年272个样本城市进行计量检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和内生性检验表明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弹性排序不确定,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力资本的增长贡献超过人口红利,分组检验进一步证实人力资本贡献超过人口红利,且存在相互叠加共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共振效应。结论表明,若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人力资本的积极影响,则人口红利的贡献确实被高估,而人力资本的贡献被低估。由此得出政策建议,应持续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构筑劳动质量替代劳动数量的机制,以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人口红利下降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2.
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快速人口转变形成了"未富先老"特征,因而在应对老龄化问题时,面临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早消失、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发困难和养老资源不足等挑战。本文旨在揭示,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是人口问题,更是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问题。只有正视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才可能找到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正确途径。本文归纳相关国际经验和教训,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通过制度调整提高养老能力和未来储蓄率的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勇  零旻 《特区经济》2012,(6):101-103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充足供给劳动力和高储蓄率给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人口红利之后将面临高老年人口比所导致的人口负债。本文在理论层面讨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口红利期劳动力增长和高储蓄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人口红利期之后必须通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才能保持可持续增长。研究了中国充分挖掘人口转变潜在贡献的现实困境,给出后人口红利时代的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两步系统 GMM 方法,基于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转变带来的较轻人口负担,在中国现在的政策体制下,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说人口红利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老年抚养比的加大在1990—2007年间甚至促进了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带来了第二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5.
洪勇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8):52-54,70
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文章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异象给出了一个理论说明,解释了“民工荒”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差异.本文还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通过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近几年,“民工荒”使得从表面上看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潜在的巨额人口红利,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措施,并指出短期内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必须把握转型节点,将单纯的人口增长红利转换成人力资本红利、人口流迁红利和老年人口红利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  相似文献   

7.
“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蔡昉  王美艳 《开放导报》2006,8(1):31-39
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执行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尚处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过早地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端倪。“先老”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下降与“未富”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将可能形成比较优势的真空。这种趋势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相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出严峻挑战。为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应未雨绸缪,包括最大化开发人口红利、加大人力资本积累力度、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清除劳动力流动障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老龄化下人均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涵语  马磊  夏中泽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44-49,107
文章从曼昆、罗默和韦尔的总量生产函数出发,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老龄化因素,据此分析了老龄化所致人口结构变化对于人均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影响,并对所建构的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自1978-2004年老龄化因素下的人均经济增长变动率一直为正,但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对其变动作出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2035年以前处于人均经济增长变动率为正的人口红利期,在2036-2055年则处于人口亏损期.针对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的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人口转变要经历高少年儿童抚养比、高劳动年龄人口比和高老年抚养比三个阶段,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人口红利和老龄化。人口红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如第一人口红利与第二人口红利、相对人口红利等。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特征。这使中国的老龄化发展既沿袭传统,又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有关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关研究.为分析老龄化中国人口红利实现的可能性,本文利用抽样人口数据,预测了未来75年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指出在未来的大部分年份里,从第一人口红利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很可能将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而解决未来养老问题并实现第二人口红利的关键是:构建积累制的养老金计划.最后,本文从养老金的税收制度、积累制养老金计划的安全运营机制与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构建步骤三个角度探讨了未来我国构建积累制养老金计划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杨 《环球财经》2012,(8):108-109
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中国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迫切。而在这个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用工荒”、“人才荒”屡见不鲜。如何吸引、发展和挽留人才成为HE面临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发以来,浙江长期持续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及全球化红利的巨大贡献.然而,随着传统红利的逐步衰减,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低成本、高增长"的时代渐行渐远.当前浙江经济依然处于后金融危机的"低位调整期",这一阶段既是浙江经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也是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期.未来浙江发展面临很多挑战,更有机遇和条件,已经和正在形成的人力资本红利、制度红利和城镇化红利以及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3.
韦宇红 《特区经济》2012,(4):186-189
广西人口红利期与全国比较,具有开启时间晚、潜在人口红利理论值小、持续时间短的特征。虽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确实使经济增长收获了一定的人口红利,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所面临的供求失衡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效应。广西还剩下不到3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时期",为充分兑现人口红利,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努力将潜在的人口转变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口红利要素纳入罗默经济增长模型,从人口红利的视角下,分析其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根据1997~2016年的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与劳动力、居民储蓄、居民消费和总抚养比是协整的,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抚养比对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具有负向影响。在此研究基础上,以人口红利视角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琳 《宁波经济》2006,(5):46-47
近期,很多观察家陇心忡忡地指出,随着十年后老龄化社会的真正到来,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人口红利将消失,中国经济将受到新的挑战。曾经,我们一直以为,人口太多,负担太重,即使再大的经济成就也会因这个庞大得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除数而消耗殆尽。巨大的人口负担,使得我们不得不发出一声声沉重的叹息。然而,实际上人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1982年—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与总抚养比(被抚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下降对人均 GDP 增长的贡献到了26.8%。换言之,我们有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通过一个用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内生化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及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直接,它主要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而作用于经济增长。贸易开放度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告别了过往“投入型”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会转入立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加的“效率型”增长新阶段。换言之,伴随以劳动力短缺和工资持续提高为特征的“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未来中国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现状基础上,结合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探索了老龄化导致的消费疲软,进而从人口结构调整、养老体系建设、区域均衡发展、挖掘老年人口红利等方面对内蒙古老龄化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娟 《南方经济》2012,30(1):71-82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有关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红利效应的相关研究。近而,利用抽样人口数据,本文预测了未来75年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指出在未来的大部分年份里,从第一人口红利的角度看,人口结构很可能将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而解决未来养老问题并实现第二人口红利的关键是:从当前开始即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有效的资本积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资本积累方式就是建立积累制的养老金计划。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的说法,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口多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劳动人口多并不等于人口红利。另外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使劳动力有机会和资本结合;二是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存在一个强大的后备军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没有这个后备军,经济就会进入均衡状态,人口红利将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