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刘颂根 《福建金融》2010,(10):30-32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后危机时期的特征,分析了摘要: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后危机时期的特征,分析了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问题。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方面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紧紧把握二者的协同性就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二者在协调配合的意义出发,以二者在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新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加强协调配合方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协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中宏观政策协调的建议。本文旨在构建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框架,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也是新时代我国三大攻坚战之一。本文提出经济风险的特征表现为时间维度风险的积累和横截面维度风险的传染,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解决内部失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协调中尤为重要,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机制,并以防范经济宽幅波动为目标,选择相应政策工具变量,运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SV)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防风险协调效应,结果表明其协调配合对经济稳定作用明显,在短期、中期、长期降低经济波动性的水平分别约为0.19%、0.05%、0.03%,本文也发现不关注债务稳定性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波动。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笔者首先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状况,然后结合当前形势指出我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财政与贷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提出了要明确政策协调的目标、核心,并完善政策协调的机制和工具,以及加强逆周期调控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能否协调配合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成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笔者首先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状况,然后结合当前形势指出我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配合中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强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效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能否协调配合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并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实践与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评论,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沿,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政策协调研究课题组 《金融与市场》2007,(8):《华北金融》-3-7,23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言,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通过判定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加以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只依靠一项或两项经济政策不可能实现调控目标,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从有关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论述了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及其前沿,对当今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政策协调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协调配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协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秦柳 《新金融》2008,(7):42-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其他各项事业也都有了长足发展,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本文针对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及其特殊性,构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机制:经济协调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和制度政策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是完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阶段简要回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过程,然后分析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集中表现为国债市场存在的缺陷以及财政投融资体系小完善这两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两种政策协调配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一定时期的国情出发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对经济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措施所作的各种规定的总和。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具体操作方面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力度及协调都是重点和难点 ,尤其对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国家而言 ,这应该是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重要内容。然而 ,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 ,大都偏重于经济政策的相关关系和一般作用 ,着眼于政策协调方向和政策搭配方式 ,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及协调配合问题研究较少。侯荣华主编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力度及协调分析》(中…  相似文献   

16.
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货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置是经济科学发展的关键.本文在研究信货政策与产业政策之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对淄博市、东营市和莱芜市三地市的实证分析,考量了信货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的实施效果和制约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因素,并对如何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货政策协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调控力度及其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调控力度及其协调配合的必要性,既是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在要求,也缘于两种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各自的局限性和运行特点及其作用机制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主要手段,这两种政策如何有效地协调配合是各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笔者考察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近20年来所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其中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评价,探寻这两种政策配合的决定基础和一般规律,对于我国未来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金融自由化和加入WTO的必然选择。本在剖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债业务对金融政策调整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基于青海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的作用愈加突出。本文基于2003—2008年期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青海的协调配合实践,实证分析了丽大政策配合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