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2001年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比较,引入了“公允价值、商业实质”概念,确认损益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但其在理解和执行过程中,还有补价金额的确定、按含增值税的公允价值确定补价金额补价率的确定、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发生的相关税费处理、在满足按公允价值确定换入资产成本条件下换出资产产生的损益的计量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温珂 《新智慧》2000,(14):47-47
盈利过程的是否完成是区分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标准。但是.在盈利过程完成与否的标准上,《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与其指南发生了矛盾。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的标准是看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是否发生改变,而其指南则认为,应以企业持有资产的用途是否发生改变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3.
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目前,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主要有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国际会计准则对此作出明确规定。本文仅对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4.
钞天虎 《新智慧》2002,(3):21-22
《企业会计制度》规范了非货币性交易的资产计量,损益确认,但却未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现金流量的披露。鉴于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对现金流量披露的影响相对简单,本仅探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现金流量的披露问题。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把涉及补价的非线性交易按照交易资产的的性质分为同类非货币性交易和非同类非货币性交易两大类。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通过交换取得,这是当前资产置换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依据新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置换资产入帐价值及损益的确认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举例说明交换取得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是否属于货币性资产,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股权是投资业务还是非货币性交易,企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如果收到了补价是否一定要确认损益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发布、实施,有助于规范我国企业非货币性交易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本文就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有关资产计量、补价及损益确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非货币性交易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修订前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比较,探讨了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有关换入资产账面价值的处理及相关损益的确认等会计核算问题。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目前已发布,该会计准则对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的计量标准,损益的确认条件、资产的减值损失和认定及信息披露作了系统的规定。应该了解其核算特点、掌握其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将非货币性资产分为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待售资产之间、非待售资产之间 ,涉及多种资产的交换作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 ,待售资产与非待售资产之间的交换作为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核算。前者以账面价值为计量标准 ,一般不确认损益 ,只有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 ,才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后者一般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标准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交换是一次实现的 ,盈利过程已完成 ,则完全可按上述方法核算。但如果交换行为并没有实现交换的最终目的 ,即盈利过程没有中止 ,比如换入的资产还需再次进行非货币性交易。对此 ,笔者认为 ,无论是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还是非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在最后一次交换之前的所有交换 ,均应按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 ,只有最后一次交换按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处理。即最后一次交换前的所有交换 ,均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入账 ,只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最后一次交换按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并确认相应的损益。非货币性交易核算原则小议@谭宏!成都  相似文献   

11.
岳上植  汤洪亮 《新智慧》2004,(9B):42-43
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对损益的确认、资产入账价值的计量及信息披露的规定更趋完善,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间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机会减少了,但在理论和实务中该准则仍存在一些缺陷。笔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会计准则的完善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刚  徐鸣 《新智慧》2004,(3A):8-9
所谓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通常情况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交易大多是货币性交易。比如,以现金购买原材料,以现金偿还债务。其特点在于:以放弃货币性资产的方式换入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而非货币性交易在会计处理中之所以显得特别,是因为其抛开了货币,而直接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这在初始商品经济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可见,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价值的边界离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货币性交易中最关键的是如何确认与计量资产价值、资产各价值之间的边界离合以及资产价值计量方法的离合现象,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针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帐面价值、市场价值之间的边界离合分析来探讨各价值观念的异同点,并突出分析在价值边界离合中产生交换损益的具体表现,说明交换价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制度》和《非货币性交易》准则都涉及以非货币性资产换入资产的内容,但二者对换入资产的计价原则是不一致的,这就导致了同一资产两种人帐价值的问题。应该以换出及换入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或双方协商价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中费入帐,对非贷币性交易如此处理,能使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交易很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卢迪  吴纳 《新智慧》2000,(16):19-20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包括资产置换、股权交易在内的非货币性交易越来越多。为防止企业操纵利润,应加强企业集团内部非货币性交易的管理,并且《会计企业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业已公布实行。本文结合该准则对合并会计报表中公司间非货币性交易抵销的会计处理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盈利过程完成是非货币交易核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如何,直接关系到非货币性交易类型的及会计处理方法,本对盈利过程完成的本质、盈利过程完成与非货币性交易分类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盈利过程未完成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具体方法,以及对非货币性交易准则指南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谭宏  刘英 《新智慧》2000,(2):20-21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包括资产置换、股权交换在内的非货币性交易越来越多。这些业务一方面为企业开展生产经营、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等问题。为适应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规范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笔试对这一准则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白革萍 《新智慧》2007,(10):27-28
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对非货币资产交换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披露等进行了规范。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准则及应用指南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计量与确认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9.
柳世平  赵建国 《新智慧》2000,(10):23-24
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常常由于交换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不等值,一方要以货币性资产给予另一方以补偿,即支付补价。补价对于交易价格的确定没有重要影响,但可能会改变交易的性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指南规定,当交付韵货币性资产占换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则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易。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涉及存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资产成本及交换损益计算有关增值税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确认换入资产成本之前,应首先确认和计量包含增值税额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然后扣除可抵扣的增值税额从而求得换入资产的不合增值税额成本。在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时,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都应是含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