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新特点 这方面的特点很多,这里主要论述两个大的特点。 (一)中国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格局 1.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排第一位;其次是印度,  相似文献   

2.
《商界》2007,(4):16-16
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10%给中国带来什么?;中国经济软着陆大局已定;经济高增长还能持续多久?;200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6项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最优的产业生产效率是社会生产活动得以维系或持续的基础。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目标。在国民经济系统中,产业生产效率是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产业生产效率好,经济增长质量就高;反之,经济增长质量就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波动较大,其值的变化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而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则是围绕均值在波动,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不明显。中国第一、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联动效应,而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并无显著的联动效应。中国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且增长速度也快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且其提高的速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日前,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09年第三季度)——次高速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可能转向五个方面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支撑点已经开始步人其边际递减或总量衰退的变异阶段——体制转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开始衰退;  相似文献   

5.
邓体顺  周莹 《新财富》2006,(2):16-18
中国经济2005年前3个季度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4%,这让众多持宏观经济硬着陆观点的人士颇为惊讶.而我们认为这样的反应过激了,中国经济在2006年和2007年将继续快速增长。积极的政策调整将平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使其向更加依赖内需转变。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我们看到,内需增长已经有由沿海地区向不太发达的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中国经济过分依赖美、欧市场等外部需求的说法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们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若干似是而非的看法。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哪怕是外部环境再不景气,中国也完全可以保持一枝独秀;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包括索罗斯在内的一些国内外人士有更为大胆的观点,即率先复苏的中国经济还可拉动全球经济实现复苏。  相似文献   

7.
王福生 《市场周刊》2005,(11):50-51
如果单纯分析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人们会惊奇地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间,特别是近1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发生了重大变化:公有经济成分虽然还占主体与主导地位,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下降;民营企业虽然还处于成长过程中,但崛起迅速,并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8.
粉丝热议     
《新财富》2012,(10):15-15
中国经济硬着陆!? 近日,《新财富》杂志微博发表了数条点评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微博,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在内的华尔街投行和各路经济学家都对中国经济前景作出预测。其中,以韩志国、高盛奥尼尔为代表的看空派认为:中国经济正在硬着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大风险;而龙永图、林毅夫为代表的看多派认为: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可以逆转,中国经济仍具8%的增长潜力……  相似文献   

9.
数字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基于公共服务视角,以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具体从不同维度看,产业数字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数字产业化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不显著;数字经济可通过公共服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应强化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中国建设;缩小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拓展数字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范围,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观点     
《经贸世界》2004,(4):4-5
陈清泰:政府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发改委:物价今后几月还得涨粮价涨对经济有利;马凯:中小企业已成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刘伟:“点刹”对民营经济影响很大;樊纲:中国有望实现“软着陆”。  相似文献   

11.
《华商》2012,(9):14-15
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外围经济疲软也使得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不免令人担忧,考虑到日本经济由高增长走向衰退的前车之鉴,有人提出了“中国经济高增长的旗帜还能打多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2.
张青 《致富时代》2010,(1):26-26
从中波周期的视角来看,全球经济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刻,正在低价格均衡中酝酿向上的动力;而从短波周期来看,2009年全球的补库存和各国政府采取的空前宽松政策拉动经济迅速展开了短波向上。2010年既是向全面复苏过渡的关键年份,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迈向新型增长方式的启动之年。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中国正在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主动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过渡;从总供求周期来看,正在从周期底部向全面复苏阶段过渡。在这个向新增长模式和全面复苏过渡的年份,中国经济主要指标将呈现出前高后稳的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13.
综合     
国资委将对国企进出股市实时监控;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2007年世界经济增速将减缓;  相似文献   

14.
《港澳价格信息》2014,(4):62-62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因新一届政府的全方位改革方案为之一振,普遍调高了对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然而,市场已经回归谨慎,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必要保持警惕以避免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必然遭遇的阵痛,特别是今年投资下滑过快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失速;二是改革推进时协调困难可能导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居民消费增长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对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检验数字经济、流通效率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通过提升流通效率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作用存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流通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收入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以及流通效率较高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效应更强,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也更显著。因此,我国应当通过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提高数字研发创新能力、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升流通效率,从而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贸导刊》2004,(8):11-12
如何判断当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目前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或者说已经全面过热;二是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全面过热,但是有局部过热,主要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三是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既没有全面过热,也没有局部过热,而是部分行业增长比较快,这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的一种表现,产销两旺,是比较正常的。  相似文献   

17.
观点     
《市场周刊》2008,(8):7-7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亚洲各国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房价无‘拐点’打折其实都是在玩虚的。”—北京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任志强;“能源成本完全化,择机征燃油税。”—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经济增长不能再靠超发货币。”—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  相似文献   

18.
路透社4月13日报道,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一季度经济增长数据为8.1%,虽然略低于市场预期中值,但还在预测范围内,对市场;中击应不会太大。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萧条。全球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在年中以前可能仍将疲软,欧元区大多数地区仍处在不景气中,美国发布的失业数据令人重新开始担心其经济复苏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财经界(学术)》2007,(7):108-109
今年第一季度以来经济高增长让人们担心中国是否会出现通胀率攀升和经济过热的局势。来自价格和货币供应方面的证据表明,中国经济并未过热。当前,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此消彼长,中国经济增长结构开始转变。而通过货币、财政和汇率政策的相互协调,未来两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逐步得到控制。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但是外贸盈余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仍是当前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20.
马骏 《新财富》2008,(2):17-19
两股相互竞争的力量将左右中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在积极的一面,投资增长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推动力主要来自中国企业30%以上的利润增长和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以及在过去两年中由股票市场上涨400%以上所累积的正面财富效应,消费增长很可能因此保持稳定甚至加速;另一方面,出口增长的减速——反映出经合组织(OECD)国家需求增长减缓,和中国国内政策限制了低端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很可能使2008年GDP增长率降低0.5到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