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延续纵向延伸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自身的资源循环缺乏必要地关注和系统地研究。本文在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现状的前提下,探讨了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出转变煤炭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煤炭行业资源节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手段。同时,本文就现阶段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我国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延续纵向延伸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自身的资源循环缺乏必要地关注和系统地研究.在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现状的前提下,探讨了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并从资源代谢和煤炭产业价值增值方面做了系统分析.指出:转变煤炭行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实现煤炭行业资源节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立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立法发展状况的研究、分析和综合,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进行了探讨,旨在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进程,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4.
薛洋 《中国经贸》2014,(21):43-45
山西煤炭行业长期形成的单一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在国家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山西煤炭实施转型跨越发展是必然选择。本文以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利用耦合效应理论,深入分析山西省煤炭行业内部生产和外部产业集聚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引下如何达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共赢,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希望适用于其他资源型区域的经济转型与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的逐步减少,发展循环经济也成为我国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外最具有典型发展循环经济的三种模式以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简要分析了银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银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贾庆林主席说这里采煤不见煤。温家宝总理说塔山煤矿是当今中国最先进、最现代化的矿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塔山园区为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7.
李杰 《中国经贸》2014,(9):221-222
我国煤炭行业正处于高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经济发展形式,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以此提升行业成本效益,保证行业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结合煤炭行业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形式,本文从煤炭行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入手,对行业发展中可供采取的几点财务管理措施作详细分析,实现煤炭行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煤炭经济是我国工业经济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煤炭经济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对整个国民经济效益增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我国煤炭行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需要全面分析其生产方案,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其中,这样才能够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路线保持一致,共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福利。  相似文献   

9.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荣 《南方经济》2005,(11):16-18
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做法和经验,针对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即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推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出于对能源价格和能源安全的考虑,日本不断提高煤电在电力工业中的比重,但环境污染却没有因此而加重,原因主要在于日本的煤电生产企业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从煤的储存、传送(全封闭进行)、燃烧,到副产物的循环、加工、再利用都尽可能节约、清洁,严格执行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模式,以促使其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降到最低,并努力提高其正外部性。这种理念为中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对处于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的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对于中国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波 《特区经济》2014,(1):134-136
金属资源再生产业被誉为"静脉产业"和"城市矿产",是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之一。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已形成鲜明的特色,为台州乃至浙江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结合金属资源再生产业特点和台州实际,对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园区的规划探索进行论述,探讨如何为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提供一个规模化、规范化、人本化、生态化的发展空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背景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转化抑或可持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世界难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静脉产业的发展使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化成为可能。对传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表明,静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引擎。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特区经济》2008,(2):63-65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北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剖析北京市的产业发展现状,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托,从北京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方面深入分析了适合北京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县域产业结构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勇 《乡镇经济》2006,(5):36-38,64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其本质是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县域经济具有弱质性和不平衡性,县域发展要求配置好县域产业结构。文中探讨了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县域产业的生态转型、生态化主导产业选择、产业集群的层次性。并提出岳阳县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交通运输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长株潭地区的特点从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对铁路、道路、水路和航空分别提出了适合长株潭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并就换乘和与邻接行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两个方面分别提出长株潭城市群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日本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资源产业是从事再生资源流通与加工利用,以及相关的科技开发和设备制造等经济活动的集合,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经济构成。日本的再生资源产业起步早,立法完善,体系完整,其产业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废旧家电、塑料、电池和汽车等再哇资源为例,总结分析了日本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通过借鉴日本经验度结合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和振兴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和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分析交通运输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中国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结合国外低碳交通运输的实践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策略和"政府—交通运输企业—社会公众"的三方互动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之一.回顾了宁波市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中取得的成绩,指出了下一步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根据宁波市工业经济现状,提出了围绕石油化工等工业领域大力发展10大产业循环链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化具有广阔前景和重大意义,但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形成机制不完善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价格形成与运行机制研究应以产业链协调发展为原则,政府管制为驱动力。用循环经济理论。兼顾我国现阶段废旧电器的垃圾和商品两个属性,从技术、经济、社会3个层次研究其回收再生利用物质、价值和行为3个形态循环机理与互动关系;从生产者延伸制出发研究产业链各主体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以产业链有效运行为目的,研究特许经营下再生利用补贴政策与实施机理,形成政府产业价格调控与管制方法,构建产业发展科学评价体系,形成价格市场竞争与合理补贴系统理论.提供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