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安徽自主品牌汽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徽地区二百多位家用汽车消费者的调查,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认同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对自主品牌汽车总体品牌认同度偏低;相对于收入较高的群体和年轻消费者,收入较低群体和30岁以上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认同度稍高;不同性别、不同教育程度的消费者在对自主品牌认同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王新生  孙强  刘佳 《全国商情》2007,(11):33-34,119
本文在简述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汽车企业在自主品牌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管理理念落后、品牌定位不明确、开发能力滞后并缺乏核心技术、合资企业没能打造出汽车品牌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就创造有效的竞争环境、明确品牌定位、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充分利用合资企业的优势等相应发展对策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优势,同时也指出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存在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不高,售后服务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认为维持出口秩序,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寻求政府的支持;出口形式实行多元化,突破贸易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发展,全球汽车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不仅面对着巨大的挑战,而且有了更多的机遇。通过对自主品牌汽车进行SWOT分析,分别从市场、技术、品牌和服务四方面提出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已成为具备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的生产大国,汽车产品出口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自主品牌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新特点.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汽车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缺乏规模经济、产品科技含量低、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制定中国汽车出口的长远发展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近年来汽车行业一片黑马,比亚迪汽车一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本文重在揭开比亚迪汽车的面纱,让世人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公司发展概况2003年,比亚迪正式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比亚迪汽车,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了发展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征程。比亚迪汽车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一直在企业竞争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将反映产品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新车质量指数"(IQS)和价格相结合,以及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合资品牌相比较的办法,研究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性价比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生存下来,是由于合理地将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进行了整合,生产出具有优良性价比的产品。在保持较低价格的同时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外汽车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提出了中国汽车企业应发展自主品牌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市场占有率在40%左右,但产值比重仅占20%,而利润份额不到5%,显示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特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创新上与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核心零部件对外依赖较强,虽然部分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整体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差,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提高受阻。  相似文献   

10.
长春是以汽车工业为支柱的城市,素有“架在轮子上的城市”之美誉,现已成为当前中国生产车型最全、规模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长春借助于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政府政策优势、外资优势、品牌优势以及产业优势等,汽车工业正在稳步地向前发展。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油价的剧烈波动以及金融危机等原因,长春汽车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自身问题也很突出,如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水平低、品种少,零部件企业落后,自主品牌受挤压和重市场、轻服务等。因此,长春汽车工业的发展必须要看清当前发展形势,结合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运用好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取得更进一步长足的发展。当前,长春汽车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抓好重点产品,推动重点技术,加大汽车后市场服务力度,大力支持并利用好汽车博览会的举办,开发合作、自主研发,支撑自主品牌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