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关系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究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关系,梳理二者演化特征。研究方法:脱钩分析,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研究结果:(1)2000—2014年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碳排放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差异明显;(2)关中城市群整体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3)关中城市群土地利用集约度与碳排放强度曲线呈现倒N型。当土地利用集约度达到临界值后,碳排放强度将会逐步递减,并趋于平稳。研究结论:关中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碳排放尚未脱钩且土地利用集约度未达到临界值,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碳排放效率设置经济效率优先与碳排放效率优先两种发展情景,探究经济发展目标与碳减排目标不同优先序组合时,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差异性优化结果。研究方法:多目标规划模型、GeoSOS-FLUS模型。研究结果:(1)经济效率优先情景下,研究区总经济效率和总碳排放效率比现状分别提高了43.32%与3.53%;城镇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以及园地的面积比现状有显著的增加,景观以集中的空间形态扩张;耕地和农村居民点比现状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景观呈现破碎化分布。(2)碳排放效率优先情景下,研究区总经济效率比现状减少了3.02%,总碳排放效率比现状提高了8.23%;园地、林地以及其他农用地面积比现状有显著的增加,景观以集中的空间形态扩张;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面积有适度缩减,景观呈现集中布局。研究结论:在耕地保护任务和“三区三线”管控等约束下,兼顾经济发展目标与碳减排目标的“多目标发展导向”国土空间治理应该耦合土地政策协同管控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满足受发展目标优先序驱动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3.
以四平市区为研究区域,2002—201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测算了四平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效益,通过比较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平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出现"错位",今后应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并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角度,运用地价杠杆及政策引导产业选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乌鲁木齐市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了该市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迅速,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结构预警系统等措施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解释地区内与地区间的两者关联差异,利用关联差异寻找可以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实现土地低碳利用的路径。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关联度存在差异。东、中部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的关联度明显大于农用地;西部耕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关联度大于农用地,但两者接近。东、中、西部之间,除耕地外,各地类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研究结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是可能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蔓延,优化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利用,注意农用地利用中的碳排放作用,有助于实现土地低碳利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为促进区域内科学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1999-2008年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影响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特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加等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变动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利用结构直接影响着区域的人口承载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以江西省经济强县广丰县为例,就其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做出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增长、农业产出、林业总产值。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农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下降迅速、林业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露天煤矿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是主要受控排放源,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确定露天煤矿区碳排放因子,构建露天煤矿区碳排放核算模型,确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为例,核算2011—2015年期间由于燃油、炸药、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研究结果:2011—2015年期间平朔矿区三座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高达591.21万t。燃油、爆破、逸散、电力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302.60万t、16.30万t、203.66万t、68.65万t。研究结论:通过缩短运输运距、优化坑下采剥运输道路设计、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优化车铲匹配、减少电铲待装时间等措施,能够减缓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张苗  吴萌 《中国土地科学》2022,36(3):96-103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为制定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碳中和目标。研究方法:理论框架构建法与结构方程模型相结合。研究结果:(1)农地非农化、土地出让市场化和土地开发强度是作为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有效观测变量,我国省际层面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总效应表现为土地利用水平提升1个单位,将促进碳排放增加0.159个标准单位,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2)土地利用通过城市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三条路径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碳排放表现为促进效应,影响大小分别为0.173和0.058个标准单位,通过产业结构对碳排放表现为抑制效应,影响大小为0.101个标准单位。研究结论:建立土地调控碳减排政策体系是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一项可行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整合等手段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调控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强度、结构等减少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间接促进影响,激发土地利用的正向连锁效应。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支农财政、技术进步偏向的农田利用碳排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识别农田利用方式转型期支农财政、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及其交互作用对农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评价支农财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环境效率,提出减排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构建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指标,通过估计核密度函数揭示其区域分布,基于加入交互项的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核心变量对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单位播种面积农田利用碳排放均值逐年增加,区域差异扩大;单位产值农田利用碳排放均值逐年减小,区域差异缩小;支农财政倾向于提高农田利用碳排放强度,效果与种植结构相关;与资源禀赋耦合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具有减排效应,并有利于降低支农财政的促排效果,该交互作用亦与种植结构相关。研究结论:支农财政政策应关注由其产生的环境压力,通过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推动与资源禀赋相耦合的农业技术进步等途径促进农田利用碳减排,充分考虑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区域差异,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4.
以长沙市产业现状人手,分析三次产业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将分析结果与三次产业比重结合综合说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从长沙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耕地隐性形态变化,丰富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形态视角。[方法]土地系统功能权衡度(LFTD)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果](1)2005—2016年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性呈现不同变化趋势。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下降态势,生态功能经历U型变化,文化功能为持续上升状态。(2)根据功能层次性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变化分为3个阶段:2005—2008年耕地转型前期,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2008—2014年转型期,多功能间发生复杂作用;2014—2016年转型后期,文化和生态功能为主导。(3)耕地多功能随阶段变化经历了权衡协同关系持平到以权衡关系为主导再到权衡协同关系持平的过程。3阶段主导功能变化及转型期生态、文化功能和生产、社会保障功能间复杂的权衡关系共同佐证了北京市于2014年实现了耕地功能层面转型。(4)3阶段影响因素关联性趋势变化显示第一产业比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GDP是耕地转型期显著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隐性形态变化可深层次显化耕地利用转型,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两种数学模型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尝试多种数学方法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期望获得较为统一的运算结果,以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从回顾前人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入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法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力问题进行研究,经实证分析发现,运用两种方法得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基本吻合,证明了两种方法可以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方法间的劣势,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问题,也为这两种方法在其他领域的综合应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利用统计数据、经验公式和碳排放系数,核算山东省2003-2012年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排放量;通过ArcGIS10.2聚类分析,揭示山东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变异特征;并与以往山东省碳排放的研究成果、GDP相近省份的碳排放量进行对比,评定此次估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003-2012年间,山东省从碳汇状态(-5.14×106t)转变为碳源状态(1.38×108t),增长率超过27倍;建设用地是最大的碳源,建设用地面积与碳净排放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942,林地(含园地)是主要的碳汇,但建设用地的边际碳排放量远远高于林地(含园地)的边际碳吸收量;山东省碳净排放量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鲁中和鲁东地区的碳净排放量居高,林业生态较好的鲁西、鲁北和鲁南地区碳净排放量居低,处于碳汇状态的地市数目从2005年的10个减少到2008年的3个和2012年的2个;山东省的建设用地边际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数值,总体碳源/汇水平与江苏省相当,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从分析望奎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该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出2015年分别在高、中、低经济效益目标情况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两方面考虑,用层次分析法选择出未来望奎县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建成较好的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系统,力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9.
线性优化模型方法是一种在具有确定目标又有一定约束限制条件下,从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模型方法,是应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本研究以六安市为例,通过运用线性优化模型分析六安市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和2015-2020年期间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对主要的社会经济指标作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六安市2015-2020年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的直接表达。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优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减少,因此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六安市国土资源管理重点是推进农村居民点整治,释放潜力,以补充耕地面积及为城镇扩张置换指标;并且有计划的科学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园地与林地面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