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战前日本农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阻碍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农地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所谓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政府即对这一“纯粹封建性的”农地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通过实行“奉还版籍”,使各藩领主的原辖版图和户籍交归政府,从而根本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2)通过实施地税改革,确认实际持有者对土地的私有权,从而确立了近代个人土地私有制。由此取得土地私有权的主要是:幕末以来形成的新兴地主,以“本百姓”为代表的广大自耕农以及持有份地  相似文献   

2.
李作峰 《理论观察》2009,(5):102-105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已成为农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主要障碍,亟需改革。土地私有制的改革方案不适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生态环境。因此,农地永包制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推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农地有序流转及规模经营,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可行的路径选择。为此,需要按照农地永包制的创设原则,采取渐进式的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农地长包制;第二步,实现农地永包制,并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农地非农化的动因及配置效率、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土地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农地非农化和农地保护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评述,认为现有研究在农地非农化和农地保护问题上缺乏发展的观点和全局的视角,这样可能会带来“顾此失彼”的后果。本文认为需要从经济发展、利益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以及土地的多功能用途等角度进一步深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两难选择:作为生产要素,土地的产权应当是稳定的,可交易的,因而应当改革现行农地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土地的产权却应当是不稳定的,不可交易的,因而应当保留现行农地制度。用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以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农民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走出农地制度改革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区建设》2008,(11):17-17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昌平认为,随着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一般而言,农地经营的比较效益是相对下降的。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寄托于农地“私有化”是不现实的。土地制度无论怎么“化”,都无法在农地上创造增量了。相反,如果农地“私有化”了,一旦城市化和工业化遇到挫折或危机,数亿人的吃喝拉撒睡等“麻烦事”就不得不集中在城市里解决,这是很危险的。维持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既有利农业规模经营和合作经济、新集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阳 《改革》2004,(4):61-66
中国特有的农地制度是一种“共有私用”的公共产权制度。目前中国农地制度的产权结构是被分割的,农地产权的每个方面(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都存在农民以外的其它利益主体。这种特性体现在农地制度的方方面面,比如,土地再分配制度的形成实质上是上述产权框架下的一种有限理性的选择。另外,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充分、对农地制度绩效的合理评价问题、农户的投入行为等等,都与上述制度框架有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地股份合作社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业明 《乡镇经济》2008,24(9):55-58
农地股份合作社是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必须优先维护入社农民的土地权益,构建民主平等的内部治理机制,优先安排社员就业。农地股份合作社是农民增加纯农业收入的长效机制,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载体,是现行农地制度变迁的重要成果,是农业合作社的高级形式。当务之急是通过立法赋予农地股份合作社以民事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9.
农地入市是中国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收益分配机制又是农地入市的焦点。深圳的农地入市实践具有典型性,城市更新模式和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整村统筹)模式作为两种农地入市模式,分别体现了“个体利益优先”和“公共利益优先”两种利益分配思路。然而,两种模式在实践中分别会引致“市场失灵”风险和“低效治理”困境。以社会公平为视角,从初始分配公正和结果公正的角度剖析农地入市对发展包容性的影响,可以看到农地入市应该坚持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通过“指标统筹调控”,建立农地入市的区域协调机制;坚持公共利益导向,衔接征地制度的收益分配标准,以更好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0.
土地保障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从而使农地成为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替代物的土地保障也就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农户对土地保障的强烈需求,诱发了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使土地保障在回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其复位不仅是农户克服生存压力的集体回应,而且承载着农民对公平的诉求。在完成释放家庭承包制制度绩效的历史使命之后,土地保障削弱了家庭承包制演进的路径依赖,阻滞了农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变革。必须在弱化土地保障的基础上改革农地产权制度,从而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地权稳定性与农业绩效、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权稳定性、农地长期投资及农业绩效之间逻辑关系的文献综述出发,利用农地投资回收模型主要分析了农地地权期限对农户投资水平、农业技术选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效率与公平权衡中国农地所有制改革,当前最有效率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制,推行使用权创新——土地承包权物权化。  相似文献   

12.
农地经营制度创新,是我们主动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实践,是再一次把制度创新提高到农村农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位置的重大探索。宁海县农地流转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多样化、规范化”“四化一体”共同推进的基本特点;形成了基础工作、主体培育、服务保障、实践创新等四个“两手抓”的基本做法;积累了“四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并在农地经营制度创新的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新的方式。宁海县农地经营制度的创新,再次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本,其主要成效不仅表现在有力促进农业双增,还在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农技推广应用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溢出”效应,为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地非农化问题。比较各种类型的已经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处理农地非农化的措施,可以帮助找到适合我国工业化处理农地非农化问题的办法:土地尽快规模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建立“都市圈”集约利用土地;采取农地分类分区管制;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4.
江苏茶业农地资源配置在农地逐渐减少的趋势下,由于比较利益的优势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其资源配置存在稳定性差、土地产出率低等问题,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阻碍茶业农地规模化配置的根本性因素,而茶业农地规模化的需求必须由市场配置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曹正勇 《乡镇经济》2008,24(3):32-35
大力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是促进农地使用权健康、合理、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大城市郊区因地缘优势往往成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温室”和“试验田”,对大城市郊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整个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培育。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分层聚类、对比等方法对大城市郊区两种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提出了要因地制宜、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制度环境以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并规范其行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厚廷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80-84
农地制度变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人们围绕这一问题提出的变革方案虽然其直接指向不同,但都是对产权结构的调整,由此产生的产权效率来自于制度变革对经济主体的激励效应、未来预期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鉴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强制性,应该以“极化土地经营权”作为土地制度变革的类型选择。这种类型中的农地制度变革效能的实现机制极具魅力,其中的所有权指向和经营权指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已在全国形成共识。问题在于:破解“三农”难题的“重中之重”又在哪里呢?本文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谈起,说到农民问题在根本上是土地问题,从而认定破解“三农”难题的“重中之重”在于农地产权的进一步变革与创新,主要包括重构农地产权的终极所有者,将终极所有权之外的全部产权(舍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得益权,或简称使用权)一次性量化归农民永久所有,实行农地产权的市场化流转以及让农民分享农地产权的级差收益。通过这样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必将引发农村生产力的一次新的大解放,不仅能有效化解“三农”难题,而且还可为整个国民经济新一轮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婷 《魅力中国》2010,(23):86-86
农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这一制度安排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农村土地能否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农地制度的内涵,然后详细地分析土地改革阶段、农业合作社人民会社体制阶段、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及土地流转了这三个阶段的农地制度的产生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农地制度的未来改革总方向,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永佃制、私有化的内涵和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度量和监督劳动的成本高昂是导致“公有公营”的土地制度瓦解的根本原因。承包制下的“集体所有,分户经营”的土地制度,在一定时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暴露出制度缺陷。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廖丹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4):14-16,38
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农地刺度,因其产权的不完整已经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经济增收带来了巨大的制度障碍。如何完善农户的土地权能,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根据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将农地作为农户手中的资本,才能凸显农地的资本价值,这是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长治久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