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7年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创办伊始,国内对MBA和EMBA还很陌生,全国仅有9所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学生不过千人。如今,国内商学院教育早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今年《金融时报》刚刚公布的201 1年MBA课程全球排名中,中欧的MBA课程排名第1 7,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所进入前20名的商学院,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商学院。人们都说商学院是培养企业家、创业天才的摇篮,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商学院?商学院又能否为创业者搭起迅速上位的阶梯呢?  相似文献   

2.
互动空间     
《公司》2004,(7)
用“品牌十度”考评“中欧”“长江” 在国内MBA教育市场,中欧商学院可被视为领导者.长江商学院则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从种种迹象来看.它都以“中欧”为假想对手.它们二者在品牌方面的策略和现状能够基本反映目前国内管理教育营销的水平.一个品牌可以有十个维度.本文就从这十个维度出发,来分析二者的品牌策略和现状.  相似文献   

3.
杨欣 《中外管理》2011,(5):74-76
如果考虑到商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同时也是盈利机构,难道你会对它的商业模式不好奇?商学院该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吗?MBA学员到底是商学院的客户,还是产品?——类似问题也许比MBA教育成功与否更能让人提起精神。因为,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作为一种教育方式,MBA都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103年  相似文献   

4.
陈硕 《人力资源》2007,(15):56-57
世界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近日发布了"2006年中国最具价值商学院"榜单。其中一项调查发现,入选商学院2002届MBA毕业生,在毕业后四年内,不仅薪金水平大涨,职位亦大幅提升。全日制MBA毕业生需2.7年收回投资,四年后平均年薪24万元,是入学前的3.75倍,年均涨幅为24.9%。在职MBA毕业生平均1.6年即可收回投资,四年后平均年薪18.7万元,是入学前的2.8倍。国际化和特色化的MBA项目给毕业生带来的投资回报最为丰厚。在入选的10家商学院中,前6家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国际化MBA项目。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英国《金融时报》再次推出全球MBA排行榜。对于中国大陆的商学院来说,今年的榜单既让它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也看到了更大的失望。新的希望是,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历史性地窜升到第11名;而更大的失望是,在100强里依然难觅大陆其他高校的影子。要知道,在2006年的同一个榜单上,中欧还排21名,距离它最近的中国商学院也是第47名的香港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6.
从100到10000     
张小平 《英才》2003,(8):65-66
新奥特科技公司总裁田千里有一套独特的"老板理论":"作为职业经理人,要有专业水平和能力,懂得企业运作规律,但老板不是职业的,老板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经理人当然要去适应他,还要帮助他,逐步来改变,让企业逐渐规范。除非你觉得他不可帮助,与你的个性、观念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只有选择离开。"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老板论》的书。谈起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中欧国际商学院读 MBA 的经历,田千里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苦"字:"那一届是37个人。我们那一代人本来是非常能吃苦的,但读 MBA 时还是给苦得简直受不了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读 MBA 之前已经接触到很多市场经济的东西,但那时我们对那些概念简直是闻所未闻,所以压力特别大。中欧采取的是项目教学法,和哈佛的案例教学法有比较大的差别。我们是两个月一  相似文献   

7.
陈放  钱佳闻 《公司》2004,(7):4-5
在国内MBA教育市场,中欧商学院可被视为领导者,长江商学院则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者,从种种迹象来看,它都以“中欧”为假想对手。它们二者在品牌方面的策略和现状能够基本反映目前国内管理教育营销的水平。一个品牌可以有十个维度,本文就从这十个维度出发,来分析二者的品牌策略和现状。  相似文献   

8.
2006年1月底,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6年全球MBA百强排名。在今年的榜单中,沃顿第一,哈佛第二。中国有两所商学院入选,分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排第21位)和香港科技大学(排第47位)。这也是中国仅有的参加《金融时报》全球MBA排名的两所商学院。看来内地众商学院不乏自知之明,压根儿就不去参与角逐。这也难怪,瞅瞅评选的指标——加权薪资、薪资增长、FT研究排名,这些足以让中国内地商学院望而生畏。但是,当人家锣鼓阵阵敲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去反思一下:与沃顿与哈佛相比,内地MBA教育的缺陷究竟在哪里?培养模式外强中干谈到中…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人生     
金融危机爆发了,同经济变冷相反,职场人的学习热情不断升温. 据媒体报道,中欧MBA2009年第一阶段招生的报考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6%.上海市各高校商学院MBA报考数量比去年均有10%至20%的增幅.北京和广州的情况也相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MBA教育只有十三年的历史,因此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其中,“实用性”问题较为突出,这与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这一市场状况有关。我们强调MBA的培养要注重“质量与国际化”,所谓质量就是要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性人才,让企业认可的人才。增强MBA的实用性首先在于保证商学院教师的科研要与实践接轨。只有商学院教师研究的课题来源于实际、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欧美国家商学院排行榜琳琅满目,给想读MBA的学员许多参照依据,惟独中国的MBA教育缺乏一个评价体系。为此,中国MBA指导委员会正酝酿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唐凯林 《英才》2003,(8):60-61
得益于体制抑或命运的安排,中国人民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就好像一直酿有好酒的作坊,当 MBA 这个"新瓶"一传来,归置归置一装进去,再回头一看已跑在国内同行的前头。不论是内外资源整合,还是软硬件的搭配,人大商学院都有安步当车的底气,与企业方面长期以来的关系积累,更非其他商学院短时间内赶超。凭借"人文立校,社科渊薮"的理念,用更重人文的思想来打造中国 MBA 版并非不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3.
唐凯林 《英才》2003,(8):61-62
35岁的男人在干什么?结婚,生子,上班……安林也是,结了婚,生了子,跟大多数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小日子。但安林却作出了另外一种选择,度过了35岁生日后的安林走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跟安林在商学院同一个 MBA 班报到的还有梁冰,梁冰因毕业后被称为"MBA 的叛逆"而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不同的动机在此之前,安林一直在做着"运动战"的游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工作经历非常丰富"。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的安林考入了安徽大学管理双学士班,毕业后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工作。1992年进入美国 TTM 集团安徽高科技市场拓展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助理,月薪1700元,"而当时本科生的工资是66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验     
许知远 《东方企业家》2008,(10):127-127
“非洲的加纳——非洲和中国人民是兄弟。”一位上海的出租车司机脱口而出。这一反应让他的乘客深感意外,Kwaku Atuahene-Gima出生在西非的加纳,如今是中欧商学院的一名教授。  相似文献   

15.
中欧不安的背后是中国MBA教育的躁动。这个混沌初开的市场何时能够泾渭分明? 长江、中欧之争 经济学家梁能的生活在过去一年间有了很大变化。自从由北大国际MBA的教授转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主任后,他便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所缠绕。 可他一刻也不敢掉以轻心。如今不比以往,中欧一枝独秀的历史正在被改写。  相似文献   

16.
刚刚走过20年的中国本土MBA教育与中国MBA毕业生,从没停止过找寻自己的真正归位。同时众多商学院也在弱冠之际纷纷做出创新,尝试破解未来何去何从的战略难题。恰好与中国MBA教育同龄的《中外管理》杂志,作为同路人和见证者,愿意在此一同思考,一同叩问。  相似文献   

17.
职业发展是MBA攻读学位的最重要的诉求,然MBA学生入学前的从业背景、教育背景、个性特质和职业目标等均有较大差异。针对MBA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需求,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通过开展"职业发展顾问零距离"咨询专项,并在此过程中为个性化MBA职业发展咨询提供了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MBA行业特色教育的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细分要求的日益加大,企业对MBA人才提出了行业化要求。本文简述了欧美一流商学院与国内知名商学院MBA教育的发展状况,调查了一批企业对MBA毕业生行业能力的要求以及MBA学员的要求,提出并论证了强化行业特色是我国MBA教育发展的有战略意义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海散人 《英才》2003,(8):50-51
出色的作家很少有从一板一眼的高校文学专业中产生的,这不仅让社会不断质疑教育体系是否吃力不讨好,也让象牙塔中的教授们每每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是,学院里开办的各种创作进修班、研修班之类,却又常常让那些时常眼高于顶的名家高手趋之若鹜。关于 MBA 教育,也面临同样的尴尬。众多在商海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的企业家、经理人并非是商学院的毕业生,有不少甚至只有小学文化。但在 MBA传到中国之后,这些人还是把目光投入到这个"舶来品"身上,不惜花销数万甚至20几万人民币和两年时间,心甘情愿去接受洗礼。盖因他们也迷茫自身成功的深层原因,他们也恐惧不能把握未来。据《财富》报道,美国企业全球500强中,仅哈佛毕业的 MBA 就占了其高管层的20%。如果说比尔·盖茨、戴尔之类的奇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话,晋身金字塔的中部便是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将才、帅才们的生命空间与意义所在。当 MBA 成为商业语言、商业规则,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复制性的传播便成了"必然"。中国的 MBA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刚完成了学前班,跌跌撞撞的前行本不足怪,甚至仍在不断地出现笑话,但没有人能否认这只在计划与市场经济共同下的蛋,会孵出中国企业未来最具职业相的"企业家流派"。也只有一大批拿到 MBA 作为门票的工商精英充实中国整个企业家队伍,才可能逐渐洗去这支出身极其庞杂的企业家队伍身上"游寇"色调,在国际化舞台上按规则与外来对手接火。  相似文献   

20.
《中外管理》2011,(2):44-45
连线1商学院必须是开放的陆雄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过去部分商学院在MBA培养中看重的是对学生技能和知识的培养,而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是脱节的,仍然把MBA视为工具人才,造成MBA缺乏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企业家的变革精神及远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