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与其说是一系列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如说是一个过程、一组实践.以此为基点,文章从符号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释其中所发生的意义生产、嬗变和争斗的过程,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心理3个层面的概念,并具有以下特征:群体共享性和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规范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符号表征功能的运作,而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意义就在于规范和组织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者群体内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2.
琼达  赵宏杰 《旅游学刊》2016,(10):108-115
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建构的研究多数以微观经济学、认知心理学与市场营销学等为基础理论,较少从个体与地方感情连结的视角探讨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行为。文章以旅游目的地选择为研究主轴概念,结合地方情感概念中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和地方依恋,根据研究文献梳理结果、基础理论界定模型建构的路径变量与逻辑框架,进而提出基于地方情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模型及模型过程步骤。文章建构模型表明,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始于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随着整体认知意象的深化,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将产生地方认同感,再通过选择决策行为选择意向的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活动,通过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的功能满足产生依赖感,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依恋感。研究成果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具有交叉研究的创新价值,对于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规划实践活动而言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3.
红色旅游和社会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引入符号系统和社会记忆建构过程理论,在重新定义了红色旅游概念后,建立了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这一理论框架.红色旅游目的地记忆符号系统由信息(空间、地方和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指代对象(重大事件及其价值)、编码、媒介、发送者和接收者构成.符号的发送者依托红色旅游目的地,通过动态的红色符号选择、表述和重演机制(编码和媒介),向符号的接收者(游客)传达信息,推动其理解并内化信息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基于社会现实的神圣性体验形塑红色记忆,从而构建其社会身份认同,达到个体(归属感和自尊)和社会(凝聚力)的共赢;同时,红色旅游目的地符号也将以求同存异的方式促进全球不同社会的互信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正>一、旅游商品与目的地互为表征旅游商品通常是表征旅游地地方性的重要载体之一。一般商品除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以外,往往还具有符号价值。作为符号的旅游商品,通过某些元素表达或传递某种思想、概念、观念或情感,如同音乐所使用的音符,身体语言所使用的姿势,其本身发挥符号的功能或者借助其他相关的符号,以使人们能够解读或阐释其蕴含的地方意义。从空间维度看,借助旅游商品的流动,旅游地的地方符号得以流动到旅游客源地。从时间维度看,旅游商品的变迁也反映着旅游地地方性不断被重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因为它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文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董培海  李伟 《旅游学刊》2016,(11):128-137
在系统梳理国外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旅游符号消费以及旅游符号体验3个层面对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成果予以梳理,剖析了西方旅游符号研究的三条脉络:一是以MacCannell等为代表的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重点关注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的机制以及旅游媒介对目的地代表生符号的建构过程.二是以Culler、Urry等为代表的,对旅游符号消费及其背后隐含的权力机制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旅游消费的象征性意义和旅游符号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权力的不平等性问题.三是以海德格尔存在论为依据的存在主义符号学问题,重点关注旅游体验乃至旅游本身的符号意义.研究认为,旅游符号研究不仅推动了旅游研究的理论原创,促进了旅游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极大地扩展了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8.
民族旅游者是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的核心主体,旅游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研究旅游者行为对于旅游目的地持续健康发展,增强民族感染力、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旅游者行为拓展模型,结合民族旅游地旅游者行为特点,对模型进行评价与优化。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是国际商务和国际营销领域的重要概念,目的地形象是旅游领域的重要概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上,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对于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获得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目前,国家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研究基本上是独立的,文章在全面回顾两个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两概念定义、理论基础、形象主体和客体、形象内容等方面的异同;根据对国家形象、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研究中的其他社会心理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整合这些变量的旅游意向模型以及相应的三个命题,以引导下一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苏州古城围绕本土生活方式打造目的地品牌,为苏州传统的“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目的地品牌赋予了新内涵,一种围绕“苏式生活”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被逐步建构起来.在致力打造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过程中,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究竟有何影响?如何依托目的地形象发展目的地品牌个性?针对这两个问题,论文简要回顾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扎根理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混合方法”,一方面,依托质性材料,采用扎根理论分析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品牌个性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形象对其品牌个性的建构效应.研究表明:游客对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主要包含游憩功能、空间格局、文化氛围、文化创意、文化功能5个方面,而游客对其生活方式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认知则主要体现在生活氛围、生活状态、生活品质3个维度.在依托“苏式生活”推动旅游目的地品牌化进程中,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形象5大因素对其目的地品牌个性均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依托苏州古城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设,培育和发展生活方式型目的地品牌个性的导向和对策,为同类型旅游目的地品牌个性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1.
周永博 《旅游学刊》2020,35(2):65-79
"讲好故事"已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和地方形象的重要手段。以"讲故事"为手段打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国际通行的旅游目的地营销方式。现有旅游目的地叙事研究开展还很不充分,关注的叙事偏重于正面叙事材料,对负面叙事的关注还很不够。文章着眼于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引致形象的影响机制,以德国首都柏林作为研究案例,以著名历史游记《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Berlin:Imagine a City)中关于柏林的系列黑色叙事和柏林旅游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招募志愿者参与包括4个阶段的混合研究设计,验证黑色叙事对柏林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及意动)的复杂影响。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先,验证了黑色叙事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显著影响,实证该影响主要透过"叙事主角-游客-自我形象一致性"这一主线发挥作用,明确了黑色叙事主角形象对黑色叙事引致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叙事传输理论相关结论。其次,验证了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在黑色叙事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过程中的影响效应,发现黑色叙事引致情感形象(而非认知形象)是黑色叙事最终能够影响游客动机的关键。最后,在黑色叙事这一特定研究情境中,验证了目的地认知形象对"情感形象影响意动形象"具有"增强调节效应",丰富了现有旅游目的地形象"认知-情感-意动"三联结构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和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12.
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鹏熠 《旅游学刊》2012,27(2):72-79
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由旅游企业经营所引发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学界关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文章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6个方面,将目的地形象划分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方面,并构建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对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的影响模型.实证研究表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在目的地形象及游客忠诚形成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经济责任、环境责任、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法律责任对认知形象有正向影响,游客责任、员工责任和慈善责任对情感形象有正向影响;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不仅对游客忠诚产生直接影响,而且通过游客满意对游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相比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对游客满意和忠诚的影响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re are many studies about the exchange process between residents and tourism, yet this issue is practically unexplored with respect to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tourism.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posits that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is a necessary enabler for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authors extend the established three-pillar sustainability concept by adding in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Then they surveyed how residen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tourism impacts determine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thus their support for tourism in their community. The model was empirically tes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long-established Alpine destination of Bled in Slovenia. The finding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questi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Bled's tourism develop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mmunity has relatively weak destination governance due to the underdeveloped political environment. The survey expands and deepens the tourism sustainability debate by adding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it relates to the emerging growth of research on destination governance. The proposed model can be adapted and applied to any destin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governance,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游客的旅游地选择与购买决策模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沈涵 《旅游学刊》2005,20(3):43-47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信息接受、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本文构筑了一个游客对旅游地选择和购买决策的模型,并且分析了这个模型中对游客消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和重要因素的控制,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游客的消费行为,制订出合理有效的营销计划。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值得深入研究。该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与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质量、品牌价值、品牌忠诚的结构关系,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驱动因素结构模型。以湖南省凤凰古城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基础数据,分析发现:旅游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品牌质量通过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与品牌忠诚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产生显著影响,证实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二阶驱动因素模型。具体来看,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对品牌忠诚的影响最大,而旅游目的地品牌忠诚和品牌资产关联度最大。根据研究结论得到管理启示:第一,全面认识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驱动因素,综合递增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第二,着力突出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核心要素,注重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第三,认真建设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的关键内容,致力强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忠诚。  相似文献   

16.
Onlin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has emerged as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 The destination, along with the online tourism marketers, plays an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role in forming onlin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This study takes Huangshan as an example and collects photographic and textual information of Huangshan from its official online media and online tourism marketers. Built upon the semiotic theory, content analysis, and visual analysis are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online image of Huangshan. The analysis comprises the coding manual formation, coding check, and formal encoding.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lin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of Huangshan is composed of three elements, that is,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facilities, and tourism services, which further comprise several secondary elements. Different information sources with different demonstration focuses of onlin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elements are different. Consistency tendency is in common among the demonstration of online im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 elements in different media forms.  相似文献   

17.
Building emotional destination attachment is a key tourism destination branding issue in today's tourism market.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develop and test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model for destination branding that borrows the concepts of brand credibility, brand image, brand attachment, and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s, this article hypothesi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our constructs, namely, destin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destination image, and destination attachment as antecedents of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examined for a sample of 398 international tourists visiting a famous world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 (Angkor Wat) and a famous skyscraper (Taipei 101). The SEM indicates that destination source credibility and destination image could indeed affect tourist perceptions of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 with regard to destination attachment. In addi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stination attachment and destination image is also confirmed 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s offe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management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潜在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开始,而旅游形象的感知又来源于对该旅游地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熟悉"该旅游目的地.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熟悉度作为前因变量,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为中介变量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并以重庆市民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本文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中,对于旅游意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熟悉度,它通过4条路径对旅游意向产生间接和直接影响,其总影响效果达到了0.591;其次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它们对旅游意向的总影响效果分别为0.546和0.378.  相似文献   

19.
Built upon the tourism and marketing literature, a conceptual model depic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components,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was proposed. A conceptual model consisting of six hypotheses was empirically tested using survey data from 550 Chinese tourists who visited Zhang-Jia-Jie, a major Chinese tourism destination shown on the list of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The empirical findings reveal that: (a) overall tourism destination is reflected by both cognitive image and affective image, and (b) overall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has an indirect impact on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rough satisfaction. Theoretical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befo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limit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