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余音 《东北之窗》2011,(Z2):98-98
王晓峰,大连市文联副巡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已发表文学批评等800多篇,300多万字。《别处的文学》,是王晓峰新著《生活里的文学和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第一篇。将《别处的文学》放在自己的理论集的打头位置,可见王晓峰对于这篇文章的重视程度。翻开大作,我的脑海里禁不住冒出了这样的念头:文学真的在别处?都说现在是商业时代、信息时代、e时代、读图时代、消费时代……,我的看法则是,当下社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作秀时代。政客需要用面子工程来作秀,企业家通过软广告来作秀,演艺明星利用绯闻炒作来  相似文献   

2.
悦读     
《走向世界》2011,(27):112-112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作家茅盾的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自1982年以来,已评选出包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近30部长篇小说。近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公布了5部获奖作品,山东省推荐作品张炜的《你在高原》以总数58票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山东籍作家莫言的《蛙》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3.
《圣经》不仅是一本教义,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开启英美文学宝库的金钥匙。许多名著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以《圣经》为素材;二是《圣经》的,见念和精神对英美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内高校目前普遍开设公共选修课《音乐欣赏》。将音乐欣赏与文学教育对接,借助于文学的人文性,不但可以大幅提升《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实效,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德都蒙古作家和诗人从1980年开始,以《花的柴达木》杂志为文学阵地,热情创作,积极发表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四年的路程,本文对近年出现的各种诗歌活动及《花的柴达木》创办对德都蒙古文学发展贡献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姜淼 《理论观察》2013,(9):96-97
《绿山墙的安妮》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自1908年问世以来,一直倍受读者的青睐,畅销全世界。从文学地理学角度出发,分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树木、河流和小鸟等主要意象的多次重复,它们象征着自由、希望和生命力,为安妮提供了解放自我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安妮提供了想象和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刘晓霞 《魅力中国》2014,(17):74-74
福贵在小说《活着》里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家余华在记叙福贵艰辛一生的同时。又赋予这一形象很多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福贵这一形象探讨《活着》的文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5):132-135
王飞跃,江西修水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作品》、《百花洲》等发表作品。曾入鲁迅文学院进修,并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著有诗集《爱情九十九》(199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迟了的打算》。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并荣获江西省第二届“谷雨”文学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礼牡 《老区建设》2012,(22):48-50
《美国文学》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本科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这门课程在高校英语本科专业经历了从起步到繁荣再到被冷落的过程。关于《美国文学》课程设置、《美国文学》教材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对《美国文学》考试改革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专项讨论不多。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和督促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考试现状,提出改革的必要性,归纳整理本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来就《美国文学》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评定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作为上海的居住者、观察者、书写者,从20世纪80年代的《小鲍庄》到90年代的《长恨歌》,再到2000年的《富萍》,她的写作视角一直处于乡土——上海——移民这样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有评论家认为,王安忆是海派文学的新传人(王德威《从海派文学观传人——王安忆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王斌 《魅力中国》2009,(7):96-96
文学史的许多现象总是期待一种历史的眼光,那些在瞬间风起云涌的现象、概念,对于本文探讨的"寻根文学"而言,贾平凹作为其中的一位作家,他与寻根文学的历史关系及相互影响可以从后期的作品《废都》中隐约看到。  相似文献   

12.
行旅是人类固有的社会文化活动,与文学自古有不解之缘。《诗经》中有描写军旅生涯和羁旅生活的诗句,《离骚》、《史记》是屈原流放湘楚、司马迁游历南北后的巨作;从李白的《行路难》,到刘鹗的《老残游记》,到艾芜的《南行记》,再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行旅生涯中浸润人生况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石迪 《新西部(上)》2007,(3X):181-181,189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在摒弃现代化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首倡者之一,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寻根之路”,从《马桥词典》、《暗示》到《山南水北》,虽然他已经放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但从精神内涵上,他仍然在跋山涉水,在“寻找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相似文献   

14.
悲剧文学一直是西方文学的创作主流,因为它们源出于历史悠久的《旧约》《新约》、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悲剧。通过悲剧作品,人类的良知和同情心被唤醒,然后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尊重生命、友谊、友爱和道德伦理。所以,在西方文学中,作家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都是由他的悲剧性描述和作品中的伦理特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张建成 《新西部(上)》2007,(5X):174-174,177
回族作家霍达以其独特的宗教视角和史学视野创作的文学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该文从结构上、内容上和价值上浅析了作品以伊斯兰文化为底蕴的创作美景,从而揭示了《穆斯林的葬礼》民族史诗般的品格和独树一帜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罗乐 《重庆与世界》2016,(14):80-83
印度,一个神秘而浪漫的国度。它既是许多杰出文学作品的诞生地,亦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从众多印度文学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印度宗教文化与文学的紧密结合。而在印度公元前后时期,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诞生。这本"印度教的圣典",充分体现了印度文学与宗教文化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印度,一个神秘而浪漫的国度。它既是许多杰出文学作品的诞生地,亦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从众多印度文学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印度宗教文化与文学的紧密结合。而在印度公元前后时期,伟大的史诗《罗摩衍那》诞生。这本“印度教的圣典”,充分体现了印度文学与宗教文化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8.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在摒弃现代化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首倡者之一,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寻根之路”,从《马桥词典》、《暗示》到《山南水北》,虽然他已经放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但从精神内涵上,他仍然在跋山涉水,在“寻找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相似文献   

19.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文献之一,除文献本身史料价值而外,它以批判的态度在显示中华传统文明具有普适价值的文学观念的同时,表达了商鞅的文学观。又对中国20世纪60~70年代的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展现了中央集权为主体的国家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和乐社会。三百余字的寓言,所以能诱人千古、余韵至今,魅力不在别处,在其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