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界定和创作原则。《诗经》是否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伟大开端在文坛上尚有争议。《诗经》是一部有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侧重于抒情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2.
观的尺度,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析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伍慧明的成名作《骨》,试图从《骨》的研究中,建立起跨文化研究和文学文本研究的联系,拓展今后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今后欧美文学的教学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文学副刊》始终关注着欧美文学,其文论与20世纪初期的影响研究有着密切联系:阐述歌德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属于典型的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谈论浪漫主义的得失,是为了揭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失范。由此可见,《大公报·文学副刊》关注别国文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中国文学自身,这些内容对后世比较文学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借助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方法,从语音、语义、节奏三个方面对唐诗《陇西行》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以期验证该分析方法在诗歌翻译中的适应性,为诗歌翻译提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欲说》、《位置》、《问苍茫》三部小说的解析,说明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轨与市场经济得以确立的情况下,19世纪欧美社会的生活场景在中国的重现,一部分作家的灵魂受到剧烈地触动,而促使他们选择了曾盛行于欧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资本霸权下人性的异化予以揭露和批判。这就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崛起的社会的、思想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从语音、词汇和语法层面详细分析了济慈《秋颂》的文体特色,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该诗的音美、主题和美学思想等,从而证实文学文体学是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价值,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诗歌鉴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和《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们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发展的两条道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在创作手法上,这二者又是一脉相承的。《楚辞》对《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并进一步形成了象征手法。比兴和象征的手法在后世文学创作中广泛运用,形成了含蓄蕴藉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8.
《妈妈呀,姐姐呀》是朝鲜近代诗人金素月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歌,诗歌以民谣体为基调,缠绵温婉、真挚柔美,具有重要文学价值。论文试图对诗歌中"江边"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揭示隐藏于作者内心的"爱"与"恨"。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体现的哥特成分,指出霍桑在小说背景、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都借鉴并使用了哥特手法。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熟悉江南小城镇,其诗歌《盖上几张油纸》《一条金色的光痕》《太平景象》、散文《我的祖母之死》、小说《家德》《老李》《船上》均为江南小城镇文学。徐志摩的江南小镇城文学展现了江南的诗情画意,抒写了对于亲人、同学和家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以及对于穷苦人的同情。徐志摩热爱江南小城镇,但作为沐浴过欧风美雨的“海归”,其江南小城镇叙事常常以“他者”为视角。  相似文献   

11.
婚恋描写是《诗经》中的珍珠翠玉,而反抗婚姻不自由和悼念亡人的诗篇则更见其痛苦灼烧的光辉.那如怨如慕的抗婚诗和那如泣如诉的悼亡诗,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感伤和缠绵,更重要的透过这些充满血泪的哀歌,足以窥视到当时人的婚姻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没有散文诗,它是一种“舶来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鼻祖的沈尹默,一生共创作了十八首现代诗.他的诗歌贯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理论,又有古代“赋”体的影子,意象、意境兼容、押韵和工整对仗随意变化;同时又受二十世纪西方新兴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英美意象派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他的散文诗不拘一格,语言上打破形式格律的束缚,彰显二十世纪初“民主”、“自由”和“科学”的主题;在直觉状态下回归诗歌的本真,呈现出返朴归真、妙然生趣、虚实相生和节奏和谐等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别具一格的一座宏伟高峰,纵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人留下的总体审美印象是空灵静逸,意蕴悠远.他的诗方寸之间尽显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等方面理趣的高度和谐统一.从西方文学象征主义的视角下窥探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质地凹凸地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空灵清逸的禅宗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西汉班婕好作《怨歌行》,自比团扇,将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其中,引发了后人的同情。自此班婕好其人其事成为后世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典故,团扇也因此成为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在继承了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对典故运用呈现出一定的新特点,团扇诗因此产生了更加丰富的意蕴。唐诗中的“宫怨诗”在写作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新月派承裁着使新诗规范化的使命。前期新月派既坚决捍卫中国传统诗论,同时又自觉学习西方诗歌艺术的新思想,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色。具体表现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主观情感客观对象化的抒情方式、“和谐”“均齐”的艺术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应当注意到中国古代逻辑对其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墨子“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在阐述“义利”论、生财论、商品交换论思想时的应用,探讨了作为墨子经济逻辑思想有机构成的“权”论、“效”论等逻辑方法,并尝试将墨子的经济思想与亚当·斯密的观点作对照,启发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思乡主题、战争主题、爱情主题以及咏史怀古主题进行了文化角度的分析,为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文学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悼亡诗虽然由于文化语境而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用哀伤的调子唱出的赞美诗.中国古代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贤妻良母型的,而西方悼亡诗中的女性形象多纯洁貌美.这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古代文化是道德文化,男性往往追求社会价值,家庭只能退居其次.女性作为家庭的主要牺牲者,只有当她死亡时,男性才能体会其重要性,于是悼亡诗成为彰显妻子美德的颂歌.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这种文化的抽象性和分析性、个体本位的人本主义特性使西方人崇尚理性和自由,注重表现自我情感,女性被看成独立的个体,此外爱美的传统使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西方西方悼亡诗中,女性是爱和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9.
大量怪现象的存在,使遗产税成为谜,更使其复杂、不公、低效,令人难以理解;这些怪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遗产税不同的发展阶段,将功能不同、制度殊异的古今遗产税在观念上混为一谈,在制度上混为一体;而消除这一根源,必须明确当代遗产税的定盘星。遗产税的定盘星是遗产税最基本的时代特征,是在一定时期全社会在遗产税问题上的最基本的共识,是在一定时期全社会在遗产税行动中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只对巨富征收”应当被确定为当代遗产税的定盘星。  相似文献   

20.
色彩本是客观存在,古代文人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联想、移情,营造出或素淡或斑斓的色彩,使情感具象化、色彩化。古典诗词色彩的运用主要有单色色彩的运用、对比色彩的运用和调合色彩的运用。色彩运用是古典诗词化实为虚的一种艺术手法,能增强诗句的色彩感和节奏感,点染意象,烘托气氛;又能借此传情,引导读者透过丰富多彩的色彩意象,去探析色彩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