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旨在缓解高校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为西部地区输送高校毕业优秀人才,优化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项重要决策。实施12年后,在当前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形势下,"西部计划"已不能够适应新的形势。本文基于对西部发展战略环境的新形势的考察,从西部发展如何吸引人才的角度出发,尝试反思现有"西部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具有可操作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人事部等四部门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和政策办法,启动了2007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表明,2007年度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实施总体规模保持2006年度水平。除2年期继续在岗服务的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按照总结成功经验、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的要求,深化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志愿服务行动、农村文化建设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西部基层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行动等专项行动,启动实施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志愿服务行动和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行动。《意见》要求各级项目办要按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各级项目办职责(试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重大事件和责任事故通报办法(试行)》等,坚持"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加强志愿者的安全、健康管理等各项工作,切实做好管理服务,为志愿者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推动西部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亲和动机、结群动机、荣耀动机、成就动机、奉献动机、成长动机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动机。笔者认为,参与动机具有多样性、更替性,为此,提出一些强化对策,以期激发并维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参与热情,为祖国西部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和青春。  相似文献   

4.
新疆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488人奔赴新疆各地,从事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学生志愿者也成为新疆社会和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青年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途径,西部计划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先天优势。本文以广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研究发现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因政策机制不完善、服务对象不认可、自身服务意愿不强烈、专业能力不够高以及对基层情况不了解而遭遇现实困境。建议强化政府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管理机制,拓宽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以提升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辽宁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的开展落实,对计划实施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志愿者,项目实施者要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求才、用才、育才、激才和留才这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性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志愿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执行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志愿服务已成为高校德育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热切关注。调研发现,高校志愿服务在实施中尚存在重开展、轻评价倾向,导致志愿服务管理部门或组织者无法从评价中找出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从而阻碍了其发展。针对此情况,研究借鉴公益项目"综合绩效评估"理论框架,构建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其服务成效进行定级和诊断,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高校志愿服务规范运行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实践性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存在志愿实效性不强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立法进度、完善与执行大学生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施的一项中长期人才发展计划。该政策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但从实践结果看来,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了大学生村官面临的窘境,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从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崇高的国际性事业,具有丰富的内涵及外在实践价值,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思想升华,是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平台。通过构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新媒体宣传、完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等实施策略,强化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保证大学生人生观在志愿活动中得到有效培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受起步较晚和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江苏省无锡市高校志愿服务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平台,广大学生都自觉地参与其中。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特征,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效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可行的对策,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解释和预测大学生志愿服务行为意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本的构架理论,引入主体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变量,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假设模型。对122名大学生志愿者采取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体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两个变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志愿服务行为意向影响显著,认知程度、利他性、利己性、重要他人、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探索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系,让大学生能够在更好的平台上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对于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体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分析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向着专业化、常态化方向迈进,进一步壮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林学院"两项计划"工作实践经验入手,从完善制度、提高素质、搞好志愿者职业规划等方面探索有效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对当前的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质量的高低。本文以Y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进行了研究,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基本情况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了改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志愿者群体的影响逐渐扩大。大学生源于提升自我能力、奉献社会的动机而提供的志愿服务,已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学校、服务对象等层面的问题。本文将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实现实践育人目标的载体。本文主要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定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序发展的策略三方面展开研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从存在的问题着手,本文提出了健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做好培训和后勤支持工作,与相关课程结合,组织、鼓励成立校院两级志愿服务协会等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水平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