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在集体林权改革的视角下,通过抽样选取陕西省5个市县的250户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农户家庭特征、林改政策变量、农业生产变量与农户家庭务农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家庭特征、林改政策变量和农业生产变量对农户家庭务农总收入存在显著影响,且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影响农户家庭务农总收入的回归模型,并对增加农户家庭总收入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火根 《商业研究》2011,(9):180-186
国内关于"龙头企业+农户"的研究更多地是从理论和定性方面展开的,本文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规模性等因素,在更为一般的条件下分别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实行合作过程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和无限阶段重复博弈模型,讨论了多种因素对局中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的一些政策建议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四川省16农业大市32农业大县农户系统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了四川粮食主产区域农户收入增长对其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当前四川传统农区农户的经济属性.全样本研究表明:农民增收有助于增加农户正规信贷获得额,但未能有效缓解农户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还明显加重了这一约束;而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只有高收入农户增收才显著增加其正规信贷获得额,也只有中等收入农户增收才会加剧自身的正规信贷抑制.显然,低收入农户比较接近于生存小农,而中、高收入农户更贴近理性小农.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应高度重视并切实搞好面向中等收入农户的信贷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对包括义乌、台州、温州、萧山、嘉兴五地在内的1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结合农户的金融需求特征,指出农户融资目前面临正规金融约束的现状,进而从供求关系模型的角度论证此问题的存在。最后,从实践经验角度描述民间金融对农户融资的促进作用,即得出民间金融有助于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309个农户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金融联结行为与金融联结效率的互动效应,并分析影响农户金融联结行为和金融联结效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联结行为和联结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关系;农户的年龄和教育程度与联结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评价与农户联结行为呈反向关系;农户的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占比、社会资本、对专业合作社的评价与联结行为及联结效率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的认可是金融联结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影响产权强度的行为能力出发,结合主体的资源禀赋差异特征,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行为能力和资源禀赋差异对珠三角地区农地确权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行为能力和资源禀赋特征对农地确权模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农业化飞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差不齐,农户在选择加工企业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选择困惑。针对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建立了信号博弈模型,研究价格信号对农户选择的影响程度,对其可能出现的混同均衡、分离均衡和准分离均衡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意见。  相似文献   

8.
基于行为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构建了数字支付影响农户消费的理论框架.利用2017~2018年的2761份微观调研数据,借助ESR模型和IVQR模型研究了数字支付对全样本农户消费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消费水平农户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数字支付能显著提高农户的消费支出,且消费效应对不同消费水平农户有显著差异;数字支付对低消费水平农户的消费效应呈倒"U"型分布,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数字支付产生的消费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在数字支付使用频率方面,偶尔使用数字支付就能显著改善农户的消费情况,频繁使用数字支付所带来的消费增长幅度更为明显.基于此,建议通过普及数字金融知识、丰富数字支付渠道等措施,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助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贺文慧 《消费经济》2008,24(2):45-48
本文基于对江苏、江西、安徽、内蒙、云南五省(区)756户的农户信息服务需求调查资料,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定量评价上述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对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户目前已初步具备信息服务支付能力,但整体水平较弱,不同地区农户信息服务支付能力差异显著。以此提出提高农户信息服务支付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04-2010年全国287个市区粮食品种的数据,借鉴农户供给行为理论和价格预期理论,建立了主产区早籼稻、混合麦两个主要粮食品种的粮农供给反应模型,以检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对主产区的农户粮食完善供给的作用。实证表明,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粮食供给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研究结论,本文针对最低收购价政策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农村信用社和贷款农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发现贷款额度、违约成本、贷款追讨成功率、正常履约收益是影响违约行为的主要因素。为防范信用风险,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一个长期的切实可行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其长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着信贷配给现象,尤其以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最为突出,资金短缺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信贷配给的存在既有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补偿机制的缺失有关。通过构建信贷配给模型,分析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信贷配给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分担机制、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反反复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不如人意,重要原因是理论上忽视对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研究,改革实践排斥农户参与改革。把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看作外生变量,结果农户被动参与改革,改革的绩效就不言而喻了。实际上,农户金融合作意愿是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微观基础或前提,是决定农村合作金融成败的关键内生变量,而非外生变量。因此,要重视农户金融合作行为研究,根据农户金融合作意愿而不是政府的偏好或效用函数进行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广泛存在着赊欠现象,作为对农村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龙头企业、农业大户对农户赊欠农资发挥着重要的信用中介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外农业赊欠案例的考察,指出赊欠的相互联系的信用本质,探讨了龙头企业和农民通过赊欠建立相互联系的原因;重点分析了赊欠经营的运行机制,指出赊欠经营作为一种经营机制,是契约农业成功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得出结论,赊欠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及扶贫中是值得利用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农行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农行在支农方面的欠缺,充分表明农行的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行应贯彻“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积极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创造性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创新农民信用体系,建立一套小额信贷登记系统,以实现农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农户理性与非理性行为理论,在调研214家农户的基础上,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改制进程中农户的存款行为、贷款行为、入股行为和参与行为的分析,认为农户行为是一种有限的理性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明确我国农村金融宏观政策目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措施来促进农户行为的逐步理性化,实现农户个体行为效用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诚信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小额信贷在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偿贷意识不强,致使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从诚信缺失的角度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建立了迫使农户还贷的"三维"诚信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学信 《商业研究》2006,(24):136-139
通过对焦作市农户金融需求状况调查发现,农户对正规金融的融资意愿和承受能力偏低,满足其金融需求的方式主要是非正规金融。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对非正规金融应积极引导,加强监管。而作为担当“支农主力军”角色的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不断增加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强客户细分和市场营销工作,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贷配给对农村贫困作用的内在逻辑,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剖析了信贷配给对农村地区贫困的非线性作用及其地区差异。研究发现:降低信贷配给程度是减缓农村地区贫困的有效途径,且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随着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由高水平区间向低水平区间的转换,农村地区贫困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关系呈“U”型变化;信贷配给对农村地区贫困的门槛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东部农村地区随着信贷配给程度的降低,增加信贷有效供给的减贫效应逐渐变弱,中西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信贷配给程度由高水平区间向低水平区间的转换,农村贫困与信贷配给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变化。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行农村信用社利率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风险控制的要求,探索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机制模式,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对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