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地在抢占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份额,同时外部的金融创新模式也将倒逼商业银行不断实施自我完善,文章在归纳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自我完善和业务创新路径和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9,(2)
近年来,互联网公司将服务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打破了人们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依赖,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文章旨在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启示,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本质和特征入手,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探讨了传统商业银行应如何密切结合互联网与传统金融、如何积极创新探索业务新模式,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王宇  阚博 《财经科学》2021,(11):14-24
互联网金融不仅覆盖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盲区,更是在多个领域和商业银行进行竞争,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领域不断被侵蚀,本文选择23家上市商业银行2014-2019年的季度经营数据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盈利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1)第三方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P2P网络借贷均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2)第三方移动支付、P2P网络借贷、互联网货币基金和互联网保险均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3)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程度不同,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大于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4)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程度不同.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及金融机构线上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中间业务、贷款业务等传统业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各种挑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卢东军 《当代经济》2016,(35):24-25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有四方面比较优势,这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对银行存款业务造成较大冲击;对银行支付业务模式造成较大冲击;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造成较大冲击,本文对此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加强前瞻性研究,理清转型思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满意度;开发金融产品,加快服务模式转型;拓展盈利渠道,优化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变革创新,面对具有庞大市场的金融业,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对"点对点"的传统银行业务模式造成不小的冲击,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普及,必将使金融行业的运行格局和经营模式出现转变.本文浅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特点、类型,并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在对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盈利模式和资本结构方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付玉丹 《经济师》2024,(3):140-142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普及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产生了深远影响,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些影响,以便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创新和优化自身的信用卡业务。文章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影响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支付等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也逐渐占据市场主体,并对传统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如何在冲击下顺势而为,创新金融运行模式,提高竞争能力则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出发,结合其对地方性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对金融创新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模式,并且凭借其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便捷性的特点以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商业银行及其部分传统业务形成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概述,找到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点,并由此提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商业银行应与互联网金融协同发展,趋利避害,积极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适应传统金融的变革,紧跟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影响并改变着现存的金融业态和格局,加快了金融脱媒的进程。商业银行应深度融入互联网金融,改变经营模式,转换经营理念,建设先进的IT系统,加快产品创新,加强网点渠道优化,强化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以保持在金融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3月,两会提出的“互联网+”计划指明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产业调整发展方向,而“互联网+银行”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深化改革的具体承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为银行稳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互联网+银行”的趋势下需要思考如何深度嫁接互联网技术进行变革.在简要梳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深远意义,探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实差距,指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向“互联网+银行”方式下的风险管理模式的突破路径,为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新常态下实现变革发展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互联网金融平台,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开始迅速发展.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迅速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比如理财通、现金宝、零钱宝等,从而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造成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以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率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未来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互联网金融六种主要模式进行了说明,并就其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良莠不齐,并未给传统的商业银行造成实质性的冲击,但从长远看,互联网金融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创新,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深远的影响,提出更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并获得一定成就,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之下,银行的个人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本文主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根据问题提出一定的应对策略,由此有效推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正日益成为正规金融体系的补充,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阐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影响。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不大。分别从与资产业务有关的贷款业务层面、与负债业务有关的存款业务层面和以中间业务有关的支付结算层面阐述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戴荔 《新经济》2014,(14):49-4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类金融”公司的业态,并每年几乎以倍增的速度在增长,使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受到冲击,并逐步影响到未来商业银行将何去何从。本文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的冲击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选取我国101家商业银行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首次利用百度指数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外溢效应对银行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由于竞争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强,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造成了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非利息业务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我们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协调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必将极大地改变现有的金融生态,对金融机构尤其是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对互联网金融集中主要商业模式的分析,揭示其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洪力 《新经济》2016,(5):51-52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已经将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服务模式予以改变,也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个贷业务的生存发展。商业银行务必要尽快加大个贷业务的创新和改革,将互联网金融借贷方式与传统个人融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探讨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银行个贷业务发展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商业银行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