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政治中的英国学派(English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是颇具特色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流派,冷战结束后英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学派被认为发源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群体,是有着相同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学术群体。英国学派的理论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集中于国际社会研究,坚持理性主义传统,走“中间道路”的理论倾向。本文通过对非主流理论和观点了解,皆在增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对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知识”与“权力”二者的联系进行解构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英国学派和“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也参与到了“民族化”国际理论的行列之中。本文采用一种谱系学的方法来描述在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背景下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学派的浮现及其逻辑 ,并且分析该理论对古代“大同”伦理观念的诉求。这种理论建构将与英国学派有关“国际社会”讨论的浮现及其逻辑联系起来。“国际社会”和“大同”都使用“文明标准”作为区分国际关系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文章结论认为 ,这两种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一致的诸多方法之一 ,即是用文明和帝国的相同逻辑来排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 :为了重申中国和英国理论上的“我族 (self)”而建构一个美国理论上的“他族 (other)”。因此这些理论并非其倡导者所认为的那么彻底 ,它们将理论探讨局限于三个民族国家而成为世界政治中其他“国家中心主义”方法的保守联盟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种主体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 ,不少中国学者陆续反思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学科意义上、学科间意义上以及空间政治意义上审视 (中国 )国际关系理论的主体性问题 ,并重点考察了理论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漂移 ,从而试图为我们透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具有四个要素:冲突的和动态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分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作者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一些作品和世界体系论、依附论以及考克斯、海默等人的理论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该是以这四个要素为共性的。据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应在坚持国际关系矛盾性与冲突性的同时,避免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简单的激进主义;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国际生产活动对国际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强调经济主义;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国际伦理与世界正义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批判现有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5.
就广义而言,国际关系学可包括史、论、现状三个部分。狭义地说,指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学应主要是国际的政治关系学,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关系学。当然,重大的影响国际政治的经济、文化因素是应包括在内的。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围比国际政治要窄些。具体说来,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主权国家的关系、主权国家与国际政治组织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同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关于任务。我们要建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3):F0003-F0003
《国际关系研究》(双月刊)是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问题研究综合性学术期刊,2013年正式出版发行。本刊以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发表具有理论创新性、战略前瞻性、政策分析性及学术动态性的研究成果。本刊旨在鼓励学术探讨和思想交锋,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外交政策、国外政治思想史、全球与地区热点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国际关系学、战略学和外/变学等学科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进入低潮 ,一方面与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有关 ,另一方面也表明 ,我们过去的研究视野稍显狭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体系 ,至少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等四个子系统。与时俱进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应该借鉴现实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冷战国际史的研究应该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探索相链接。作者认为,冷战国际关系的“经历”不仅应该成为检测国际关系理论假设的一个时空“实验室”,而且也应该成为当代与未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新议题的设定以及现存国际关系理论假设与模式检验的参照体系。自冷战以来,主要大国不断解密和公布的档案文献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难以替代的“数据库”。如果中国“新生代”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能够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与精确的诠释并进行延伸研究,同时尝试采用“理论指导”与“历史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必将为形成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与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具有不同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许多特点。国际关系理论的英国特性也许就是开放式的自主发展 ,充当国际关系知识的一间“世界工厂”。所谓开放 ,在其主要意义上是指 ,在与美国一起分享共性的“盎格鲁———美利坚知识传统”的同时 ,英国又把自己定位为欧洲国际关系理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主发展 ,是指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在上百年的发展中并不依附于作为一门“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社会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是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名牌”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许多英国学者更倾向于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批评理论。多元主义与学术民主色彩明显。不要求学者服从于某种整齐划一的占主导地位的“科学”理论 ,比美国同行更有可能、更有资格回应全球化提出的各种挑战与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基础上促进国际关系学与国际法学之间的沟通是中国问题研究的一个前沿切入点。这两个学科门类的“联姻”既是新的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法研究自我提升、“与时俱进”的机会;在中国和平发展、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特殊视野下,它还是应对重大外交与国际战略难题的需要,是推动以人为本、社会为基的理论转型的必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化时代进步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主流国际法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抑制国家的专制、尊重个人的权利以及在国际社会形成批评和抵制霸权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均出现理论终结与庸俗化的倾向。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到了追本溯源、反思其主体性的时候了。从回答“国有际吗”、“国际有关系吗”、“国际关系有理论吗”这三个基本问题入手,文章反思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自身维度问题(即国际关系的理论性),探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先天不足与终极趋向。国际关系是人的关系与社会关系在国际层面的呈现,国际关系理论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一样,终究是人的学问,对国家的抽象不应以丧失人的主体性为代价。当西方神话被中印共同崛起为代表的亚洲崛起打破时,这将还原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国际制度概念的分析西方有关国际制度(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的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最早在70年代由哈斯(Ernst B.Haas)和鲁杰(John G.Ruggie)提出来的。从那时起,国际制度理论就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分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对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的努力使得“人权”这一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国内事务的概念已经和国际关系有了非常广泛而又紧密的结合。然而,国际人权的壮大和发展就国际关系而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变化”?联合国的人权努力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国际关系的“进步”?显然,单纯从政治语言上来解释并不能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作者认为,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人权事业确实带来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进步,但只是一种“进步性的变化”。世界政治并没有因为国际人权的兴起而出现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4.
国际研究的批判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而且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流派如自由理想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方法上具有科学实证主义的理论在其出现之初都是以批判形式出现的。自由理想主义最初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及其理论的面目出现的,现实主义最初是以反对绥靖法西斯的和平主义思潮登场的,实证主义最初是同反对冷战与越战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与当代的国际关系批判理论共同构成了国际研究的批判传统。作者通过回顾国际研究的理论史,认为这种批判传统立足于变化的具体现实,质疑流行的实践及其背后的理论,反对战争、强权、剥削、专制和排斥,提倡和平、发展、民主、解放与包容,并且提出了一些非暴力的、可行的替代方案。今天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要求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在许多方面与这种批判传统是相通的。中国学者可以从批判传统吸取许多理论营养,以充实和丰富中国的国际研究,证明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从本源看,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关系紧密;从学科发展史看,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相辅相成。正由此,在两个学科的联结被割裂近半个世纪后,跨学科研究又在西方蓬勃兴起,甚至号称一个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派正在形成。相比之下,中国的相关研究刚刚起步,《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一书正是起步阶段的一部探索性之作。该书是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对当代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进行的一种跨学科分析,试图为当代国际法的实践提供另一种途径的理论诠释。无疑,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研究必须克服很多困难,包括跨学科研究的难度、学科内的偏见以及学科之间的隔阂等。不过,正是由于跨学科研究本身能够给两个学科的进步带来的诱人前景,决定了其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研究路径,并将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12年7月18-19日"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学术讨论会--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规划办、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等领导在开幕式上致辞,外交部政策规划司蔡润司长为会议作了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7.
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中期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间关系开始出现新的互动现象,相互依赖理论发现,新型的国家间关系已使相互之间的存在“不能缺少对方”,这对国际关系的权力分配和行为体能力的发挥具有新的意义。东亚地区的现行格局是特定时代国际斗争或权力争夺的产物。90年代后期以来广泛兴起的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尽管大多处于较低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但是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效应正在悄悄地发生作用。东亚国际关系和格局正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和相互依赖日趋紧密背景下发生着潜在变化。东亚格局中各行为体及其各自内部,在多边互动中为确保自己利益而发掘拓展行动的能力。东亚国际格局处于变动和重组的前夜。  相似文献   

18.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式微折射了后西方时代的来临,也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问题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然而,直至今日尚不存在系统、完善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这一问题本质上涉及中国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大背景,因此不仅要从学科建设等硬环境中探寻对策,更要从中式文化传统中追溯求解。一方面,中华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学习型文化、多样性文化,加之中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特征,阻碍了中国产生西式的国际关系理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天下主义、道德理想主义以及和谐理念等均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内核。随着中国崛起从器物、制度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中国有望通过塑造"全球中国"身份,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构建起超越西方自身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世界危机重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面临深刻自我反思的今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正在开启。其内涵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其路径是复兴中华原生文明,包容西方文明,引领人类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在面对复杂多变得国际局势率先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方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一带一路"五年来的建设,成效显著,让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同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正在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机遇。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高度认同和深度合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更好的推动着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到历史性变化的新阶段,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意义变得更为重要。当今世界发生了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世界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的关口。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和方式、国际政治权力的位移和下沉、信息和交通技术变革带来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新历史观塑造有关的国际关系教育等问题,都是当代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在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中把握新机遇,确立中国与世界互进的共同价值体系,完善和平发展道路的制度、经济和社会基础,提高在国际体系中的协调和协同能力,加强中国的全球行政能力建设,探索多极化的新管理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互识等,都将是未来中国内政外交进步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向来重视国际关系道德教育,以怀仁重义著称于世。中国会作为一个强大而又使人可亲的国家,推动世界向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