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美石油安全态势与环境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美石油安全表象层面有很多相似性--美国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国内石油供求态势的矛盾日益加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中美两国保障石油安全的基础条件存在巨大的实质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各自的石油经济构成要素、石油市场竞争主体、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中美两国石油安全所处的石油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美国已建立石油安全国际战略体系,而中国寻求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却不宽松,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空间受到挤压,面临着与周边油气消费大国的激烈竞争,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频频受到误解甚至指责.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乃大势所趋,中国应妥善处理与美国的石油利益关系,实现与美国能源合作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
对美国与印度能源合作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合作是美国和印度进行战略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印能源合作发展加快.美印两国采取完善能源合作机制、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的举措,使油气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核能、电力、清洁能源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美印两国加快能源合作与其各自的战略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国际能源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双方加速能源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印度寻求能源多元化为双边能源合作带来了机遇;为应对国际能源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美印需要加强协调.美印能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促进全球能源市场的发展.中国应继续同美国和印度在政府层面加强双边能源对话与合作,积极探讨和推动三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开展互利合作,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推动国际能源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美建交30年来,双方围绕能源和环境问题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合作,形成了诸多有效的合作机制,取得了一些进展.尽管如此,与两个大国的地位相比,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实质性成果有限,合作潜力远未得到发挥,究其根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中美双方对能源安全概念、利益与风险等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双方在能源环境领域的战略互信明显不足;中美对新能源、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及预期存在差异.自2009年初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在美国能源环境政策大幅度调整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升温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掀起新一轮合作热潮.种种迹象表明,以清洁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合作有望成为未来推动中美关系深入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美双方日前就能源合作达成了多项共识,将深入开展智能电网、大规模风电开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页岩气和航空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承诺分享能源监管经验和实践信息。据了解,中美商定将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中关能源政策对话、中美油气工业论坛、中美可再生能源产业论坛和中美先进生物燃料论坛等相关会议,2013年将共同主办首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表示,中美双方将继续积极推动能源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气候变化政策对未来中美能源合作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能源消费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中美两国对世界的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在技术、贸易等多个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奥巴马政府采取的相对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将对未来中美能源合作产生重大影响,两国既在某些领域存在明显的相互竞争,又在一些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中美除了在洁净煤技术和煤层气开发等领域开展能源合作以外,在节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潜在技术等领域以及在相关标准、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合作潜力。中美两国国内能源供应不足,都难以承受能源危机或持续高油价的影响,过去双方在能源领域一直存在零和与非零和的博弈,而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改变也将对这种博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6月18日,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闭幕。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指出,这次对话最突出的成果是中美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扩大了合作。王岐山将中美扩大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合作视为“最突出的成果”,有充分的根据:其一,在能源问题上,双方在消除曾经弥漫在中美能源领域的“高压”空气之后,  相似文献   

7.
“能源、环境和发展”是全球面临的三大主题,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在能源领域的科技合作一直是中美两国政府间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根据中美科技合作伞式协议中《中美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合作协定书》、《中美化石能合作协定书》精神,经双方共同商定,由中国科技部、美国能源部、美国商务部共同主办的中美清洁能源技术论坛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US-China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Forum and Technology & Equipment Exhibition)将于2001年8月29日至9月1…  相似文献   

8.
透视能源外交——兼谈对中国能源外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国地位的上升和频繁的能源外交,使国际力量对比出现微妙变化,加速了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能源消费国的能源外交主要表现为以外交促进能源安全和对外能源合作,为能源企业海外开发铺路搭桥等.能源出口国能源外交的主要目的是以外交拓展能源市场、巩固能源大国地位,推动能源乃至经济发展.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球能源相互依赖的加深,以缓解能源矛盾和解决能源争端、推动能源对话与合作为重点的双边特别是多边外交有望成为未来能源外交的主流.对中国而言,为减少与一些国家在能源外交问题上的误解与摩擦,营造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宜在积极发展与相关国际机构及组织的多边能源安全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欧美在能源问题的双边战略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际表示。中美两国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商机。能源合作不仅可成为中美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10.
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取得了双赢的效果。这归结于三个重要原因:首先是在对话过程中,双方都不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在资本市场开放、汇率、能源等问题上,双方都没有纠缠对方的弱点,而是致力于寻找共同的利益点,寻求相应的合作。第二,增加换位思考的“比例”,双方都能以平和的心态认真考虑对方提出的建议,并迅速有效地化为行动。中国对能源价格的调整、美国承诺加强对投机交易的监管和对弱势美元问题的关切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三,合作和互补成为双赢的客观基础。中美两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关系越来越强,双方在合作中创造出更有活力的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保持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的稳定,而且有利于为世界经济开创一个更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作者朱成章同志长期从事电力经济研究 ,他在本刊 2 0周年庆典大会的发言中 ,对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作了语重心长的精辟阐述。他认为 ,对我国来说 ,煤炭是可靠能源、基础能源 ,利用水煤浆等洁净煤技术和洁净发电技术 ,煤炭将会成为最干净的能源。作者呼吁 :打破行业界限 ,把煤炭经济研究和电力经济研究结合起来 ,把煤炭战略研究和电力战略研究结合起来 ,把煤炭发展规划和电力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对我们煤炭行业的领导、科研人员和广大职工来说 ,值得深思 !值得研究 !值得探索 !  相似文献   

12.
13.
14.
PLC在机械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核心的机械手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转杯纱的特点和方巾产品的最终用途,选用合理的浆料配方和浆纱工艺对其地经纱和毛经纱分别进行了上浆,不仅满足了织造要求,且实现了方巾产品的手感柔软和良好的吸水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刺绣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仅是一件凝聚着历代民众智慧的手工艺品,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文明的象征;然而提到丝绸最先想到的必定是中国,丝绸之路更是将这件代表中国文明的产物传播到世界中去。手工刺绣与现代丝绸服饰品相结合承载的是浓厚的中国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之美,本文对这两种文化的产物多方面分析,从应用领域、自特点、劣势等多个方面对两者分析,对产品多方面设计应用研究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There is a current vacillation in choosing hand or computer for design presentation in academia. Although the computer emerged as very powerful alternative presentation medium, it could not sweep away the hand totally. Believing that this vacillation cannot only be due to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both media, we worked with a group of students in a design curriculum to observ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choice of medium for presenting design ideas. The students were required to use both media for the same task, subsequently their satisfaction and evaluation were examin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tudents acknowledged the positive aspects of both media, rather than accumulating on one side. Findings led us to concur that the constant oscillation of architecture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penetrates down to the individual choice of presentation medium. We assert that the warmness of hand is not deserted as it contemplates the artistic essence, while the digital perfection of the computers flirt with science. The ever-attended, age-old question of architecture’s being art and/or science occupies the architectural agenda at various levels. Both the polarizations and the reconciliations have theoretical, pract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locates itself within this context and proposes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impacts of this oscillation in design presentation, concluding that the future of presentation in education points to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media.  相似文献   

18.
《英国劳资关系杂志》2018,56(2):320-341
The United Kingdom has over 10,000 hand car washes (HCW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wo research questions: what do HCWs reveal about the informalization of employment? and what is the prospect of regulation of them? Setting HCWs i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shows that they are part of a growing industry which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familiar and visible part of the economy, where control of labour costs is a key factor. Employers make a strategic choice to engage precarious and vulnerable, usually migrant, labour securing furth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t the cost of pronounced labour exploitation and long hours — the tendency towards informalization. Therein a low‐cost business model disciplines competition to usurp higher productivity mechanized car washing.  相似文献   

19.
管输原油交接计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原油管道输送中影响交接计量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对流量计、温度、压力、密度、含水等造成计量误差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误差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管输原油交接计量误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溢油应急响应岗位培训推荐性标准和溢油应急响应实时作业推荐性标准的筹划为例,给出行业推荐性标准的推荐方法和程序,以及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指出,虽然推荐性标准的确立过程中,技术的成熟水平和权威机构的推荐起着很大作用,但最终要靠市场的认知来决定。市场的认知在于对标准描述的技术准确性的信任,而技术提升的最高境界必然走向标准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