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王晓娜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314-315
长期以来煤矿开采给矿区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土壤植被的破坏以及环境的污染等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近年来,随着各国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煤矿区生态修复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介绍陕北地区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情况的基础上,探析煤矿区生态修复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2.
近年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值约占GDP的14%。据此推算,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1994年为4201.6亿元,2000年为7000亿元,其中,土地沙漠化经济损失约为4700亿元。测算只是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未包括基因、物种消失等许多难以测算的潜在经济损失。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未包括在内的损失远远大于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2至3倍,甚至是10倍。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生态环境。我国的生态环境中,有一部分是属于生态脆弱区,顾名思义,其生态环境易受到破坏。所以,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共赢便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但是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方面却做不到相辅相成。笔者根据多年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生态治理是一个多方参与互动的过程,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各种私人部门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处理生态事务。北京西北部风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文章的研究表明,一个区域的生态治理,首先要明确该区域生态治理体系主体的基本框架,其次应采取多元化的治理手段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对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是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从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抉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和贫困集中的特点,二者之间的耦合性呈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加之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地位使其发展中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分析认为,造成民族地区生态一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理念下的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以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它必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应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生态经济,通过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旅游景观生态保值增值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景观生态资源,防止旅游景观生态资源遭到不可再生性破坏。它具有整体性、可持续发展性、协调性和公平性等基本特征。应遵循持续性、整体最优化、异质性、区域特色、生态美等原则,建立健全有效的旅游景观生态规划,并将旅游景观生态与规划紧密结合。在保证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良性发展,是旅游景观生态保值增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花垣县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富集的民族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尽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尖锐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建设是陕西经济社会实现后起飞跃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 0 %。河流污染 ,生活污染日渐突出。 6月 9日陕南、陕北等地大雨引致山洪暴发 ,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就与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有着直接关系。这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又一次警示。陕西的发展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为龙头 ,同时绝不能放松陕北、陕南的发展 ,而陕北、陕南的发展应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首先 ,紧紧抓住国家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规模的机遇 ,加大山川秀美工程实施力度。继续坚持大面…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健康发展,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的进程。通过选取美德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印度尼西亚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及我国的湖北省和吉林省作为我国南北区域的代表,分析这些国内外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先进做法,得出启示:黑龙江省政府要贯彻落实相应环境保护政策;在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同时又能够注意保护生态;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形成依据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发展生态城镇化的新格局,从而形成城市——生态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共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应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考察:规模、结构、技术、市场效率和环境政策。通过运用Panel-Data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2000-2006年工业污水排放进行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技术效应和市场效率效应则减少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环境政策效应减少了东部地区的污染,但增加了中部和西部的污染。总的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效应对东部有积极的影响,对中部和西部则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市场化视角,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当地市场化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依赖于各地的市场化水平,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而在市场化发展滞后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却恶化了当地生态环境。换言之,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外商直接投资将会逐渐改善流入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1992-2007年中国工业的数据,对流入我国的FDI与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长期关系,FDI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同时环境污染的加剧又吸引了更多的FDI的流入,从而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最后对此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社会生态核算矩阵对河南省近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虽然该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处于偏弱的范围,存在人口、经济结构和环境资源等制约因素,并提出统一认识、优化经济结构和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志远 《北方经贸》2020,(4):113-116
生态环境治理难度日益上升,传统的生态环境治理手段"利维坦"及"私有化"难以有效治理日益复杂的跨区域环境问题,奥斯特罗姆教授的自主治理理论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梳理奥斯特罗姆教授自主治理理论探索自主治理在环境应用的可行性,梳理国内生态环境研究内容分析政府与市场机制治理生态环境的局限性,阐述生态环境自主治理的优势及不足,探索三大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互补性,尝试构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期提高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东和北非国家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该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迥异,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全球治理指数和经济自由度指数相关数据,分别计算出我国与中东和北非地区24国的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并采用2007~2016年我国对该地区的出口贸易数据,借助引力模型实证分析双边制度距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出口潜力情况。结果发现,我国与中东和北非国家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均存在临界值;只有当制度距离超过临界值时才会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负向影响。通过贸易潜力测算发现,我国对中东和北非部分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巨大。最后,就如何减少双边制度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环境规制和要素禀赋均会影响某地区的比较优势,但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对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来说。文章建立产业环境污染指数来定义污染密集型产业,同时建立环境规制强度评价体系来计算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并以HOV模型为基础建立动态面板方程,对我国污染最为密集的四个行业的环境规制和出口贸易进行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显著的,出口量和环境规制程度之间呈现出"U"型的关系,而且在现有经济水平下大多数制造业处于拐点左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仍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06年江苏省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污染方程和产出方程的模型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固定资产投入和出口来拉动的;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会带来环境的恶化,而依靠环境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是很小的,这表明依靠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溯源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贸易把一国的需求和供给与全球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对环境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纵深发展,关于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理论探索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就一国而言,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追求贸易自由化收益的时候,会不会陷入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的泥潭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是否又会失去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削弱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呢?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不同流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本文旨在基于国内外研究文献努力探索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渊源,归纳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进展,从而为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奠定科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文娟 《财贸研究》2012,23(5):38-45
利用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贸易影响环境的结构效应和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考察贸易对中国环境产生的影响是来自贸易自身的结构因素,还是来自贸易所引起的其他经济因素变化。结果显示:除工业固体废弃物外,贸易的结构效应和总效应均提高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不同地区贸易—环境结构效应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收入较低地区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亦较小,贸易—环境结构效应较大的地区相对收入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