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区域现代化的理论涵义和对我国目前不同区域现代化进程阶段的测度模型为依据 ,构建了针对我国现阶段不同区域现代化进程的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四个大类及所包括的 1 6项指标、相应的标准值和权重。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对现代化的研究关注其进程和发展战略。现代化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人民幸福、经济结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全面小康的基本目标达到以后的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也有必要提出现代化的任务。就国内某个区域来说,能够率先推进的只能是基本现代化,全面现代化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区域基本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需要区分出必要指标和可选择指标。作为进程来研究现代化,需要明确与推动现代化相关的发展方式、动力和相应的制度和战略。推动起飞和起飞后的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是不一样的,前者靠投资大推动,后者则靠创新驱动。推进现代化实际上把政府作用推到了前台。既需要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也需要改革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本现代化是全面小康的升级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阶段。在区域层面开展基本现代化探索,在理论上遵循了现代化"区域率先"规律,体现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有序衔接、全国现代化与区域现代化辩证统一、高质量发展与基本现代化的内在契合。在新时代,推进基本现代化的江苏探索,重点要围绕"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重点难点率先突破,塑造"强富美高"的区域现代化特色优势,彰显国家现代化示范区品牌价值,以高质量发展构建基本现代化动力群。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演化、交流并应用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以及服务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最终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区域内各创新参与者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相互合作所形成的具有创新潜力并可通过一定的推动机制实现创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够带动某一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从对影响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因素的分析着手,结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现状,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2006—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数据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进行了具体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考察期间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呈上升趋势,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维度指标均稳步向好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部和西部地区排名逐渐上升,东北地区出现下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但四大区域间的差异显著,并且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四个维度指标的总体差异均呈缩小趋势,其中科技创新指数的总体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7.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中几个关系的界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区域创新系统是个介于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之间的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为了适应区域化和个性化需要,国内许多地区和城市都在着手构建和培育本区域的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必须要界定和处理好4种关系,即“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区域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关系,不同等级的创新区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模型包括战略设计和系统设计,战略设计需定位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系统设计可以从地理维、产业维、要素维、时间维和政策维等方面构架。  相似文献   

10.
产业区域转移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区域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也是产业空间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产业的空间运动要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而诸多因素构成了不同的合力.只有在推拉力(包括推力争拉力)大于障碍力(阻力、斥力)时,产业才能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11.
加强知识在系统中要素之间的流动,是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特点,建立分层螺旋的知识流动结构模型,分析知识流动的形式,从环境、主体与客体等方面讨论了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中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区域科技创新是地区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如何测度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衡量区域竞争力,对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测度指标构建则是效率测度的基石。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中“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饱和度检验”的方法流程系统梳理了一套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框架,在个性的指标研究中寻找共性的指标因素。基于区域科技创新分析框架,本研究提炼出一套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测度关键因素,并以此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视角下融合多理论的创新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为创新效率测度研究提供了指标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层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基层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开放并不断自我发展的系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单元。它的能动主体包含政府、企业、人才、研发机构等要素,它的作用条件包括科技资源、法律制度、基础设施、社会舆论等环境,它的运作机制是互动、互融、互促的,它的效能作用是可以通过行政政策等手段来调控。溯源技术创新理论、区域创新体系和政府管理理论,特别借鉴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理论成果,对基层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特征、主体要素、创新环境和运行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为各地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中部地区84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角度对区域创新力量与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大部分城市区域创新力量对知识产出具有正向影响,但在进行分变量、分城市分析时所表现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通过对主要自变量的GWR分析结果与绝对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区域创新相关变量绝对发展水平与区域知识产出之间的关系不大。这一结果表明,只有政府、企业和大学等创新主体在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并对其进行合理运作的前提下,区域创新力量对知识产出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对区域创新体系下层结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国内流行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入手,分别就信息化对于我国各省市区第一、二次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阐明了我国现阶段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意义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农业的区域创新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拓 《经济地理》2001,21(2):182-185,200
本文在探讨目前我国工厂化农业发展障碍的基础上,试图从主体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扩散创新等方面探索地区创造活力的加强,以及工厂化区域创新系统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17.
李科松 《经济论坛》2012,(9):131-132
随着能源的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开发和应用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且,如何利用新能源汽车保卫中国汽车市场也成为关键。本文运用规范分析方法阐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突出问题,并在区域创新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路径,即依靠自主创新率先驱动区域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全面发展。通过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综述,将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载体5种因素确定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LISREL软件对5种影响因素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找到了5种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和自然联系,并构建了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核心竞争力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指标测度研究,测算广东21个城市区域创新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度分布、群聚系数、网络组分等数据,力图从一个全新视角了解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内在联系,诠释其内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区域创新体系中行动者所处位置和角色,将行动者分为核心行动者、主要行动者和共同行动者三类。通过追踪行动者的行动,发现区域创新体系中核心行动者经历了从政府到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转变,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是科技创业创新人才要成为转译者来表达各行动者利益,并进行互动、磋商,联结起来形成行动网络,同时联结行动者的手段也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演变。以南京为案例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发展和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