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物质条件,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基础设施是社会先行资本,是经济起飞前就必须建设的社会基础设施。因此,青海要实现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贯彻落实党在农牧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加强农田水利草场基本建设,强化扶贫攻坚力度,实施科技兴农兴牧战略,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山南地区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一、对"十二五"时期全州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内外环境的总体判断及认识(一)海西州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当前,海西州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全州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经历着许多新的情况和变化。一是全州农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农牧区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区全局的重大问题。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放在经济  相似文献   

5.
2000年4月,自治区农牧区工作会议提出,“十五”期间,全区农牧区和农牧业工作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针对乃东县农牧区和农牧业现状,我们经过调查后认为,解决当前农牧民增加收入难的问题,必须全面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稳定政策,深化改革,实现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当务之急就是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在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在城市而是在农牧区。目前西藏经济仍然是典型二元经济结构。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西藏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我们从西藏实际出发,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跳出传统的就农牧业论农牧业,就农牧区论农牧区的局限,站在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以产业化带动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城镇化带动农牧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我区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保护和支持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自1990年在我区实施以来,极大地改善了农牧业基础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已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牧业的发展是格尔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格尔木农牧业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化和市场化体系滞后,农牧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及问题。要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充分发挥科技促进作用,加大调整农牧区经济结构,加速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牧区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农牧区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得到快速发展,在转变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海南州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现状和金融支持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海南州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和金融支持情况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农牧区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农牧区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农牧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转变农牧区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海南州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概况,从金融视角探讨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的融资现状以及金融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牧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差距加大,已成为影响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西藏农牧区的稳定发展,就没有西藏的稳定发展;没有农牧区的小康社会,就没有西藏的小康社会.在经济落后,没有多少工业、交通、信息区位优势的西藏,这就客观要求必须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长期沿袭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农牧业产业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农牧业资源和农牧业产业化区位优势,成了西藏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加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牧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不仅关系到农牧业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还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农牧区建设是涉及农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牧区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农牧区新文化建设,努力培养推进新农牧  相似文献   

13.
西藏80%的人口在农牧区,75%的劳动力从事农牧业生产,而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这种滞后的经济状况,直接制约着西藏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差距,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和探讨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市场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两大热门话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是实现全社会人力和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的根本办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容、基本目标和重要途径。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对于转变农牧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格尔木市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因此,按照年初市政协调研工作安排,于三月底和四月初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相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民主改革"以来,通过全国的支援和自身的不断努力,跨越式发展已卓有成效,农牧区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农牧民收入增长可观,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家庭为单位的落后的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基础设施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当前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实现农牧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西藏米林县农牧业结构、农牧区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现状,确保农牧区经济在跨越式背景下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藏是一个以高原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农牧业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基础,农牧区经济是西藏国民经济的支柱,全区230万人口,农牧区人口占86%,农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自治区成立三十年来,农牧业和农牧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1994年,全区农牧业总产值达到23.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增长4  相似文献   

17.
随着青海经济的不断发展以 及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 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起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当前农牧民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增速缓慢,以及由此引发的农牧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品市场疲软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关系到农村牧区小康目标能否实现,而且将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增加农牧民收入事关国民经济全局 农牧民收入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牧区经济的“晴雨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加快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牧业增效,解决好农牧民增收问题,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牧区所有问题的关键.海西州东部经济区基本属于农牧结合地区,聚积了全州绝大多数农牧业人口.解决东部经济区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牧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农牧区的繁荣与稳定,也关系到海西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业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我省农牧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0%,农业是青海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制约着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业和农村工作始终是影响我省经济。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浪潮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各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重心和一股可持续发展新生力量.它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从青海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青海的文化事业,在一次又一次的强势打造中,正在西部高地上快速崛起。但是。农牧区的发展与城乡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牧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滞后,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牧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十二五”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有效的文化服务渠道,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让更多的主流的健康的文化深入、影响到青海广大人民群众的心间.使良好的道德风尚以及客观的思维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