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雾霾,是雾和霾的总称。纵观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空气污染事件几乎都是在不利污染物扩散的条件下发生的。近十年来,陕西关中地区秋冬季雾霾天数显著增加.雾霾增加较多区域主要位于渭河沿线至秦岭北麓之间,关中地区风速有明显减弱的趋势。2000年以来,西安平均风速1.0m/s,比上世纪八十、就是年代减少了约0.2-0.3m/s,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之后,没有及时排出去,这才导致了空气污染突然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重点分析西安市雾霾的成因.雾霾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对策,希望从立法角度、管控角度出发。寻找治理雾霾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张帆  左京  国园园  王雅 《当代陕西》2017,(12):30-32
雾曩成因的认识不断深化 《当代陕西》:入冬不久,雾霾天气便如期而至,特别是关中地区,空气质量下降明显.随着疾病的增加,车辆的限行,霾干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成为人们的“心肺之患”,关于雾霾成因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准确.  相似文献   

3.
根治雾霾 刻不容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颗粒物"隐形杀手"群体逐渐变得庞大,成分变得复杂,"杀伤力"也渐渐增强。不管是常见的灰蒙蒙的天空,还是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这些其实都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浮游在空中,使能见度降低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本质上正是无处不在的颗粒污染物造成的。如何降低雾霾出现的几率,减轻雾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雾霾天气的现状分析了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借鉴发达国家如何应对雾霾天气的经验,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治理雾霾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提案内容摘编近年来,我国发生雾霾天气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是多年来所少有的。而全国多地持续雾霾的集中爆发是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PM2.5微小颗粒污染长期积累的结果,其中汽车尾气是空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显然,加强我国汽车燃料油监督管理,提升燃料油质量标准,建立燃料油质量保障法以及规划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世界各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这是一种以效率、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在经历了雾霾笼罩、PM2.5袭击的冬天之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利用优势生物资源,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经济,不仅是积极适应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积极推  相似文献   

6.
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同时也使环境、社会、经济等受到巨大冲击,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共问题,时刻提醒着人们空气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雾霾天气作为风险事件,对社会公众产生重要影响,而大学生也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庞大群体.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切入点,以雾霾天气为事实根据,以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为依据,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风险认知与行为应对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工业发展与区位(一)区位是人类经济活动占有的场所区位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由于区位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提出的,因此,从一般意义讲,区位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工业空前繁荣,钢铁、机械、纺织等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同时运输工具和运输手段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种情况迫切要求解决工业区位问题。20世纪初,现代工业开始发展,  相似文献   

8.
沙尘暴是发生在干旱、植被稀疏地区的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即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都可能是其形成的原因。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的4-5月,形式沙尘暴的风力一般8级以上,风速约每秒25米。此外、还需要有充足的沙源,沙尘、沙粒能被风吹离地面。在自然状态下,沙尘暴一般规模小。但人类开矿、滥垦滥牧等掠夺性的破坏行为,形成裸露的使大片草地沦为荒漠,导致了3次著名“黑风暴”的发生。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对2006年6月25日陕西省的一次持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成因分析。分析表明:此次持续性的强对流天气根本原因看来自蒙古的冷涡环流,从冷涡底部分裂的下滑冷槽是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源。24日的强对流天气是生命史达六小时左右的β中尺度雹暴云团造成的,25日则是10小时左右α中尺度飑线云团造成的。地面辐合射干线是出发强对流天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文阳 《魅力中国》2014,(11):19-19
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环境检测工作者,认真地分析雾霾成因,从而找到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切实可行地投入环境治理,不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特殊考验,也是每一个环保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王哲 《中国报道》2013,(2):68-69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快递服务质量的量化标准,从法规和政策上推动快递行业由恶性价格竞争向良性服务竞争转型,这才是快递业兴旺发展的正道。1月中旬,一段笼罩了大半个中国的大雾天给快递行业带来了不少麻烦,天气会转好,可是笼罩在快递行业头顶的"雾霾"却难以消散。商业恶性竞争加剧,行业利润不断削薄,"用工荒"逐年加重,国家邮政  相似文献   

12.
1月17日,北京,阳光明媚。气象部门称:持续多日的雾霾将会逐步退出天气舞台。但由雾霾引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重污染区与重工业分布几乎完全重合众所周知,雾霾与环境污染紧密相关。专家们达成共识,排在前三位的杀手分别是工业污染、尾气排放和燃煤取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增多,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雾霾频频爆发,更是成为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雾霾不仅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雾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是一城一地、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本文分析了京津冀雾霾频发的原因,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雾霾治理经验,结合京津冀地区特殊情况,对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刘鑫 《老区建设》2014,(12):31-32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近30年来日趋兴盛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把生态危机的彻底解决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生态社会主义在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同时,不断探讨未来社会发展的模式,形成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治理雾霾天气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时隔一年,人们对去年辽宁省频发的雾霾天气仍记忆犹新。去年年初辽宁省雾霾天气呈现多发现象,其中1月份就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20天的雾巍天气,与近15年来平均整个冬季17个雾天相比,雾霾范同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和污染程度之重在近几年均属罕见。  相似文献   

16.
严重的雾霾天气,给出行带来不便。为保证在雾霾天气下的行车安全,减少由于雾霾干扰造成的交通事故,本文分析了雾霾天气道路图像特征,对去雾后的道路图像进行交通标志的提取及对识别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工作为两个方面:首先依据暗通道去雾理论对视频雾霾图像完成去雾预处理,其次利用HSV提取算法对于道路中基本的交通标志进行推测、识别。把雾霾天气下交通标志的先验知识应用到检测算法中,优化了算法的检测及检测与识别效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强调要科学认知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城市群雾霾天气,分析了西安地区雾霾的成因及治理成效不彰的根源,在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西安要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建设;各部门、各行业联合行动、共同治理;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切实提高治污减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今年年初,雾霾天气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今年全国两会,雾霾成为代表委员的焦点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直言:"北京不把雾霾问题解决了,谈什么美丽?"在雾霾最严重的时期,汽车一度被人们视为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甚至有人认为,汽车就是雾霾天气的"元凶"。那么汽车界的"大佬"会怎么看?  相似文献   

19.
辛莫野 《魅力中国》2014,(5):321-321
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也是亟须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如今“大雾霾城市”已蔓延全国多个城市,重度的雾霾天气不仅因较低的能见度造成交通的不便,更因空气的重度污染导致呼吸道患者以及其他疾病患者的增多而引起国人的恐慌。笔者从雾霾防治的法律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我国雾霾天气的特殊性与时代性,结合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现状和面临困境,探寻解决我国近期恶劣天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霾之过     
从1月11日开始的雾霾天气横行6天、肆虐我国中东部17个省市后,终于消散了。天公露出了小脸,压抑了一周的人们,心情似乎开始苏醒了。石家庄500,邯郸500,保定500,北京498,长春375,全国17省市遭遇"十面霾伏"。北京各个地区PM2.5监测的结果,基本上都达到了小时浓度七百微克立方米左右这么高的浓度值。北京首次实施了急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咳嗽、流涕、打吊瓶,雾霾下的"北京咳"使就医的患者暴增。学生体育课改在室内,广播电视不断提醒人们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宅"在家中。"北京咳"、"厚德载雾自强不吸"、"我拉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等热词、流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