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矿废水和尾矿中氰化物的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我国黄金生产中氰化物排污现状出发,阐述了对金矿含氰废水和尾矿处理的紧迫性,将国内外对黄金生产及相关行业所排含氰废水和尾矿的处理方法和效果以及含氰废水和尾矿中氰化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1995,(11):51-54
新技术、新产品C951101铁屑内电解法处理电镀废水这是一项处理电镀废水的最新技术与设备,主要适用于处理电镀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铬废水或含Cγ6+、Cu2+Ni2+”Zn2+、Pb2+等重金属离子的综合性电镀废水。处理后重金属离子浓度远远低于污水排放标...  相似文献   

3.
含多种重金属离子的矿山酸性废水对环境污染很大,具有水量大、污染指标多等特点,废水处理成本高。本文对废水处理过程中各种重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在不同的pH值下可以完全沉淀的原理,人们可以采用分步沉淀工艺,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同时回收铁、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此技术可以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是一种具有多种特性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得交联壳聚糖及交联改性壳聚糖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主要介绍了交联壳聚糖、化学修饰交联壳聚糖、分子印迹交联壳聚糖、磁性改性交联壳聚糖及多种技术联用的改性交联壳聚糖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原理及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含铜废水作为重金属废水的典型代表,一旦流入自然水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在铜矿资源紧缺的背景下,重金属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多,重金属废水的排放标准更加严格。因此,加强含铜废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膜分离技术在铜废水资源化利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膜分离技术在铜废水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各地对工业企业的废水重金属排放量进行监测,为实施废水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以废水重金属监测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废水重金属在线监测的原理,分析了废水重金属在线比对监测的现状,并深入探讨了废水重金属在线比对监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概况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废水排量增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化学法沉淀、氧化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生物法等。并对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发展方向进行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及综合利用新技术.可采用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或吸附法除去废水中的痕量重金属离子(如汞离子、铬离子等),然后采用膜分离技术浓缩酸性废水,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循环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却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废水是对水源造成重大污染的根源之一,我国一直重视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技术研究工作。目前,人们研发出一些新型吸附剂,其可以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最终达到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目的。因此,本文列举出新型吸附剂的种类和不同吸附剂的研究状态,对比分析了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效果,指出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发展方向,以期提升我国废水处理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NPK肥和腐殖质(经腐化后的桔梗和枯草)对铅锌矿尾矿中香根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PK肥和腐殖质的尾矿上生长的香根草在生物量、形态性状、抗性指数、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各项指标均比纯尾矿及仅添加NPK肥的尾矿上生长的香根草要高。研究表明NPK肥和腐殖质的综合使用提高了香根草对铅锌矿尾矿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龙桥铁矿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形成高效采矿(高回采率、低贫化率、贫富兼采)—选矿(高回收率、伴生元素回收)—选矿尾矿再回收利用(干抛尾矿再选、尾矿制砖)—井下水、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潼关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潼关县三河口废弃尾矿场、沙坡废弃尾矿场、麻峪河废弃尾矿场、乌家河废弃尾矿场4个治理区的农田土壤、土场土样和矿渣样品75份,测定了土样中重金属(Hg、Pb、Cd、Cr、As、Cu、Zn)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潼关矿区的Hg、Pb、Cd、Cr、As、Cu、Z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41.4、0.58、60.8、0.44、4.33、4.51、0.36,废弃矿区周边农田的Cd污染最为严重,为中度污染,其次是Hg,为轻污染;Cu污染达到了警戒值。矿区矿渣的Cd污染和Hg污染程度为重度污染,污染等级为Ⅴ级,其中Cd污染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等级很高,Hg为较高;Cu的污染等级为Ⅳ级,污染程度为中等污染,Zn污染等级为Ⅲ级,污染程度为轻污染,这些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尾矿渣、氰化渣随意堆放是当地基本农田的污染源,所以处理这些尾矿渣是解决环境和土壤问题的当务之急。用于当地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取土场中,仅有沙坡废弃尾矿场周边的3个土场不存在重金属污染,可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清洁土源。4个矿区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由大到下依次为麻峪河废弃尾矿场、乌家河废弃尾矿场、三河口废弃尾矿场、沙坡废弃尾矿场,危害指数分别为400、337、264、225,潼关矿区整体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为241,潜在风险等级为中等。  相似文献   

13.
本次水体重金属污染分布解析以矿山废水为分析对象,分析了重金属浸出量与各形态间的相关性以及有机质与有机结合态的相关性,并通过红外谱图分析了有机质与重金属结合的机理。调查发现,Cu、Zn、Cd和Pb的溶解态、悬浮态及总量沿河流断面呈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而As则略有不同。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元素都以残渣态为主要存在形态,Cd和Pb的可交换态及Cu和Zn的有机态含量很高,说明这4种元素对环境都有一定的潜在威胁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改性膨润土处理工业废水的效果,以及用不同改性方式改善的膨润土的性能。综述了不同改性膨润土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并预测了未来膨润土处理废水的研究热点。认为,有机复合膨润土不仅对染料废水,还对水体中甲醛、氨氮、总磷、六价铬等其他含重金属的废水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熔预处理-水热合成的方式合成NaA型沸石。笔者不仅通过XRD和SEM对产品进行表征,还通过吸附试验研究了初始浓度、液固比、吸附时间和初始pH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XRD分析,合成沸石为NaA型沸石,常温条件下,其对Zn~(2+)、Cu~(2+)、Cd~(2+)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实现了重金属废水的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煤矿井下废水组分复杂,通常含有大量悬浮物、有机物和重金属元素,色度较高,对环境威胁极大,必须加以有效处理。本文介绍了煤矿井下废水的水质特征和处理工艺,并以江西某煤矿井下废水工程为例,详细分析其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和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以提升废水处理效果,实现综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废水的再循环利用已成为节约水资源的首要措施。其中,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更是重要环节。与传统方法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脱除效率高、能耗少、成本低等优势,目前已经大规模应用于废水重金属离子的脱除中。本文综述了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以及电渗析(ED)工艺在金属离子脱除中的分离原理、特点及应用,最后进行展望并指出了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植物生物复育(phytoremediation)是利用植物生理功能去除环境中毒性化学物质的一种生物技术,在处理工业废水方面极有发展价值,尤其适合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如铅、铜、砷等.植物生物复育主要是细胞壁带阴电分子吸附金属阳离子或产生含硫基氨基酸的解毒蛋白质以硫基与重金属结合以固定金属,植物也会以酵素将不具挥发性的金属离子进行甲基化,使其成为具挥发性的甲基化合物或将砷结合到水溶性分子等方式将重金属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9.
植物生物复育(phytoremediation)是利用植物生理功能去除环境中毒性化学物质的一种生物技术,在处理工业废水方面极有发展价值,尤其适合用于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如铅、铜、砷等.植物生物复育主要是细胞壁带阴电分子吸附金属阳离子或产生含硫基氨基酸的解毒蛋白质以硫基与重金属结合以固定金属,植物也会以酵素将不具挥发性的金属离子进行甲基化,使其成为具挥发性的甲基化合物或将砷结合到水溶性分子等方式将重金属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内蒙古某高硫铅锌矿浮选尾矿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工艺矿物学自动分析仪(BPMA)对尾矿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并进行活化浮选综合回收黄铁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浓硫酸为活化剂,乙基黄药和异戊基黄药为组合捕收剂,采用“一粗一扫两精”的浮选工艺,可获得产率9.31%、硫品位37.78%的精矿产品,精矿中硫的回收率达到77.13%,实现了原浮选尾矿中硫的综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