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鲁  李剑芳 《经济论坛》2023,(11):52-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也存在区域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等问题。为此,我国到底是应该加快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还是应该加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成为亟待研究的关键课题。文章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不均衡,地域发展具有差异性;(2)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但短期内对第二产业仍存在较高的依赖,导致第三产业发展受到约束,产业结构升级较为缓慢;(3)长江经济带第三产业产值总量从东到西呈阶梯状分布;(4)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产业结构逐渐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SSM模型对2003-2012年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三次产业产值稳步增长,份额有所提高,结构演变过程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替主导;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合理,第三产业凭借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增速较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竞争力强,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政策导向影响、要素价格变化、区域分工合作以及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论上探索了产业结构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实证分析了中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给出了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迎接加入WTO挑战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金融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效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文章运用金融发展理论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从国际比较、区域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问题。引入金融相关比率(FIR),就金融发展与三次产业产值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效用。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广东省平均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结合各市工业化发展水平,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4-2008年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份额、竞争力份额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结构份额和竞争力份额方面,佛山、东莞、中山三市优势明显,广州、深圳两市竞争力份额为负,且负向影响较大;就三次产业结构而言,珠三角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其竞争力处于劣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所占比重仍然偏低;除珠海、江门、肇庆三市外,其余各市第三产业竞争力份额较高,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主,起到较大带动作用。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提出了珠三角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Shift-share Method)探讨”十二五”期间陕西的区域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与优化.本文先用2011年最新的统计数据分析陕西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得出陕西产业结构的现状是: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接着应用偏离份额法,横向比较陕西和全国其他8个省市的产值数据,得出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具有竞争力;第三产业虽然占比不高,但发展较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力较强;最后针对如何分别发展陕西三次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差异的扩大对湖南省经济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两方面对湖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选行分析说明,发现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业化程度增加,但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长沙在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大部分地区不具备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优势。因此,各市应走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加大工业化步伐,以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优势和比重。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视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形式表现为产业价值链的优化整合和集聚。在培育区域主导产业链、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同时,通过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延伸整合,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就能够有效地优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曲靖主要产业链的分类和产业结构的分析,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探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路径。  相似文献   

9.
崔书会 《经济研究导刊》2013,(23):114-115,119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近年来各地区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东部地区为主动力源的产业不断转移。随着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南省产业结构目前是否合理,如何抓住机会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河南省的经济竞争力成为重要的课题。以河南省产业结构为例,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方式。河南省必须继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不断提升第二、三产业结构主体多元化,积极发展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推动河南省向后工业化时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两部门的NEG理论模型,解释工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通过产业转移影响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过程和效果。基于全国233个地级市2009—2018年的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地区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会显著提高(降低)本地(外地)的第二产业比重,并显著降低(提高)本地(外地)的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受到工业生产效率影响的总效果由强至弱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一个地区的工业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超过特定门槛后,将会强化生产效率对产业吸引力的影响。各地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调整会推动或制约经济发展,本文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值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运用Eviews5.1计量软件,对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低.因此,调整兵团产业结构时,首先,充分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通过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工业化,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最后,在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防止产业结构空心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呈逐步加快态势,但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客观存在,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基于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黄淮经济区,选取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发展速度等指标构建符合河南省省情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17个地市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现状进行详细地统计描述和分析,提出促进各区域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因素及其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全照 《经济师》2001,(4):15-16
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入手 ,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因素 :技术进步、制度变迁、政策环境 ;指出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走向 :振兴装备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各国或地区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推动了产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各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在新形势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需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系;区域经济关系正由重复竞争、投资效益低下向加强协作、协调共赢转变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产业转移有着迫切的需求,产业转移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运用静态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湖北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了湖北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客观分析湖北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地区要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本文在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同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举 《生产力研究》2005,(3):166-167,189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1997年~2002年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几年中,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贡献份额约15.9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有所好转,但是中部地区的整体状况却比较差。提出在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多渠道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长三角经济持续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低8.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高3.1个百分点,显示了该区域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领...  相似文献   

20.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呈现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发展速度低于西部的"塌陷"危机.笔者运用偏离-份额法及其空间与时间拓展模型对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区域协调能力有待加强,产业结构演进需要政策的强力引导.据此,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应制定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引导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建设,推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