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现华 《中国外资》2009,(8):191-191,193
“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是社会的一种理想目标和存在状态,是我们处理事物的一种方法。本文力图从“和谐”与党的执政基础、党的执政环境、党的执政任务三个方面的关系来阐述“和谐”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党的执政规律是一个深邃的理论命题.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规律的内涵,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文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党的历史方位,执政依据、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及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统一战线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历来与党的建设息息相关,与党的执政能力紧密相连,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重要环节,并且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独特优势,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社会绝大多数人对现实社会满意。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不和谐因素的妥善处理从而逐渐达到和谐的社会境界,是一个国家和政党执政理念、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所有制形式的调整、改革与完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发展关系.应在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6.
覃道爱 《海南金融》2007,(11):19-21
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尺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全党贯彻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性措施.本文是笔者在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基础上,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领会.本文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等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向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必须有良好的执政环境,在一个财经违法违纪严重,经济秩序混乱的地方或部门,党的执政能力是难以得到保障和加强的。专员办作为财政部派出的专业财政监督队伍,对严肃财经纪律,维护济经秩序,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使党的执政效果得到保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专员办要履行这一责任和义务,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监督能力。具体来说,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专员办监管面广,监督对象众多,要选择哪项资金、哪个部门、哪个单位(企亚)进行检查,需要联系实际和实践,进行认真分析,科学判断,做到目标准确,针对性强、检查才可能取得大的收获。这便要求强化财政监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学习,使财政监督干  相似文献   

8.
根据人行西安分行党委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统筹兼顾,突破发展"的总体工作要求,分行机关党委作为分行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高举科学发展观大旗,把这一总体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三农"散想     
李体锋 《银行家》2005,(4):134-135
和谐,即解开了"结"。"心有千千结"。十三亿人,该有多少结啊?然而中国社会最大也最难解的结,即"三农"。农民苦哇,怪不得农民出身的作家陈忠实写完《白鹿原》后的二十余年间,不管怎样求索艺术创新,仍一直直面于乡村里发生的人心悸颤,只因为背负的沉重,心灵的沉重,令他无法移开眼睛,也无法改易。这正是一种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农民情结",而此结又恰恰是解开"三农"结之手,手到结除,整个中国社会才能够真和谐、大和谐。有些外国人说中国是什么大国,纯属另有企图,别信。中国大,但绝对要防止头重脚轻,泥足,"体胖而实不壮"。壮的关键点大抵有两点,一是执政的党永远无私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自觉用以指导反假货币工作,对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利益,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稳定,确保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会议把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题,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举措有力,揭示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基本规律,科学回答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指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方法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2.
侯郁周 《中国外资》2010,(20):246-246
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党的整体能否强大有力,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坚如磐石。都与这一基础是否健康牢固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那么,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基础作用表现在哪呢?  相似文献   

13.
雷发 《中国外资》2010,(2):155-155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笔者就如何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周海文 《青海金融》2005,(12):54-56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5.
何界生 《中国金融》2005,(10):16-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的加快,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任务更加迫切、更加繁重。  相似文献   

16.
成雁 《湖南地税》2005,(5):41-42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地税部门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构建和谐地税这一历史命题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17.
刘丽  郭美辰 《中国外资》2013,(6):179-17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价值基础,与党的"为民"执政理念是一致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为民"执政理念,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们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和谐与否,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也与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密切相关.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科学的决策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机关和谐与否,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形象,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针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中央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认真总结党执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颁布的一份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总结了我党半个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学习贯彻好《决定》精神,对于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