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职业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纠正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与苗头,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伟大战略。“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容面极广的社会概念,其关键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能否和谐相处,和谐达到什么程度,又受到各种群体间的利益分配状况、社会地位、所处环境及基本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在高水平地妥善解决这些方面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在对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中必然要体现社会公平,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平的立法目的是通过对利益的再分配过程而体现的,经济法的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阶层是利益差别的表现,利益差别的过分发展就会造成利益冲突。缓和矛盾、减少冲突,使处于不同利益层次的人群能够和谐相处,是保证社会稳定的一项重大任务。如何构建保持社会稳定的机制,使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本刊记者专访了资深媒体人士杨继绳先生。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社会与乡镇政府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分析研究不和谐的主要问题。当今不和谐的因素很多,而最大的不和谐是城乡不和谐和工农不和谐。造成这种不和谐的根源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先后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新体制、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等重大方针,取消农业两税和“三提五统”负担,  相似文献   

5.
伴随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凸显,重建和解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必须生成与之相适应并促进其健康运行的精神结构。而这一过程,只能是承认现实前提的重建,只能是前瞻人类精神的走向与归宿的理性分析上的重建,只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合理适应性的资源创造性转换中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为执行其经济职能而对社会产品进行有计划的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形式。这对正确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对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都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它是社会主义分配结构中的主导环节,是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利益的强大经济杠  相似文献   

7.
当今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已经不是古典经济学家所称的仅仅是“有效地使用资源并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要保持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均衡。我国也需要构建社会责任会计来体现和谐社会对企业的要求。目前,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方面还有待完善。笔者从社会责任会计的概念结构入手,就目标、假设、原则、要素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要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发展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粮食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首要的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粮食安全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性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9.
颜华  冯婷 《农业经济问题》2015,(2):34-40,110-111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25家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成员利益实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普通成员对应得利益的了解程度和核心成员的出资比例对普通成员的利益实现有显著影响。为保障普通成员的利益实现,重点要构建"契约+服务+返还+分红"四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次返利+股份分红+公积金账户"三次分配的利益分配机制、"普通成员部分委托+核心成员有限代理"的双向利益协调机制和"普通成员+主管部门"双重利益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成员从惠顾、投资、管理三个维度积极参与合作是合作社成功的基本条件,然而,成员参与程度低却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一个合作社成员态度与参与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合作社成员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合作社治理的成员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考察了成员态度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成员对合作社利益分配、服务供给、管理制度持满意态度的比例总体偏低;个体特征因素对合作社治理的成员态度不存在显著影响;经营特征、组织特征、社会资本和认知特征等因素对合作社治理的成员态度具有不同程度及方向的影响;积极的成员态度对参与行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普遍开始注重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协调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必须以促进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为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不仅应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且必须通过分配结构的变化,促进所有社会成员福利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分配结构的改善;相反,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如片面工业化对农业的损害,由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存在缺陷,还可能出现分配结构的恶化和贫富差别扩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2015年我国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以来,利益分配成为关注焦点。我国制定了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土地收益分配原则,但实践中各地分配做法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现实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典型案例的分析,认为分配实践中缺乏利益均衡的思想。要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的合理有效分配,有必要引入利益均衡的思想,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构建统筹兼顾、利益均衡的收益分配机制。进而构建利益均衡分配的理论框架,提出我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利益均衡分配机制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3.
朱云杰 《浙江林业》2006,(12):42-43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是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科学发展促和谐,和谐促发展。浙江作为全国林业产业发展排头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争取产业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笔者思考重点是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各种救助和补贴项目的总和一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同民收入的再分配,也是市场经济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被称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及社会和谐的调节器。党的十六大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农产品价格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为了影响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价格结构,通过各种经济杠杆、并辅以行政和法律手段直接或间接调节价格,从而调节农产品供求、农业生产结构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分配而制定的各种行为准则和措施的总称。农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安定,它历来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38年5月,由于福州、厦门沦陷,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由此引起闽中乡村社区激烈的社会变动,进一步改变了士绅阶层的生存状态以及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三四十年代的闽中乡村依然处于典型的农耕社会,各种权力关系都是围绕着社会资源的占有与分配展开的。在国家、宗族与乡绅的冲突与互动中,国家行政权力不断渗透,旧士绅权利进一步削弱,新士绅逐渐兴起。这一切都说明,文化网络是地方社会中获取权威和其他利益的源泉,占有它就意味着获得某种支配权、控制权。谁掌握着决定权力分配的社会资源,谁就获得权力,谁就获得政治统治。  相似文献   

17.
尽管农民合作社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让其发挥经济功能,但其中蕴含的非经济作用也会在组织运行中"意外性"地显现出来。本文借鉴SCP分析范式,构建了"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成员民主、社会交往行为—合作社的民主与社会信任效应"的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黄淮海农区10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合作社能否增进民主、提升社会信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合作社能够增加成员的民主认知,进而促进成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加入合作社会提升成员的特殊信任,并通过递移和跃迁强化普遍信任。具体而言,加入合作社可以使预期的农户民主参与概率提升2.90%,普遍信任评分提升4.34%。农民合作社具有增进民主、提升社会信任的作用。因此,要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从专业化、经济型向综合化、社会型转变,促其在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所谓的用工荒,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用工荒,而并非劳动力出现整体短缺。这和这些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布局的变化和调整,还有收入分配比较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民工的人员构成发生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结构性用工荒并不是坏事,这表明我国已经到了产业产品结构大调整、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的阶段,我们可以借此用工压力来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9.
韩国新农村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的一项社会性运动,其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业,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和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内容的核心是“建设和谐满意的共同体(集体)”,即建设不但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也能够使社会成员感到满足的农村社会。新农村运动的基本建设目标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乡村环境、密切城乡和工农关系、建设文明社会和值得国民骄傲的国家。韩国新农村运动中始终坚持这样4个理念:①增长主义,通过发展生产使农民收入增长,摆脱贫困生活。②福利主义,通过增加社会福利减少贫富差距,提倡共同富裕。③继承主义,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继承优良传统,维护和发展传统的乡村集体。③综合主义,从教育、文化等社会基础结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改变落后农村地区的面貌。韩国新农村运动提出要发扬“勤劳、自助、协同”的精神。其中的“勤劳”和“自助”强调的是个体的自强不息,“协同”是两者的拓展和延伸,因为协同精神形成的是团体力量。只有这3个精神一起发挥作用,才能够实现和谐和有道德的社会,激发人们的诚信、向上和正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利益均衡分配是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宏观层面的土地利益分配注重审视政府、村集体和农民的关系,比较而言,微观层面的土地利益分配主要聚焦于乡村社会内部。研究冀中南案例村庄的集体耕地征收事实发现,纵向地看,征地利益分配实践主要经历了失衡阶段、调整阶段和均衡阶段;横向地看,征地利益分配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民之间、干群之间和村组之间。农村地利共享秩序建构有其内在逻辑,以农民利益为核心,在外部权威有限介入、村干部内生整合与农民权利意识提升的耦合作用下,农村土地利益分配可以实现地利共享。然而,地利共享秩序的长期维系需要进一步提升分配方案的民主化与共享秩序的制度化。基于此,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成员资格认定标准,推动土地利益分配矛盾“公共化”,并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意识,进而建构乡村社会场域的“地利共享”秩序,可以为化解村域层面的利益分配矛盾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