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学良  程玲  刘晴 《财贸经济》2021,42(1):136-150
厘清企业出口与内销的关系,对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给中国企业出口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寻求广阔的国内市场化解国外需求冲击,而统一的国内市场则有利于内需潜力的释放.为此,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因素融入Melitz(2003)模型,以考察其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与内销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检验了两者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市场分割迫使低效率企业以出口替代内销,而国内市场一体化则有利于出口企业增加国内销售比例,从而缓解出口对内销的替代.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是其重要的影响渠道之一.因此,促进国内区域市场一体化、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是助力中国出口企业实现内销转型,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浙商》2009,(9):34-35
开拓内销市场意愿下降 在中国,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当属外向型企业。去年年底,大量外向型企业或倒闭,或停产。为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国家及地方政府提出了出口转内销战略,很大一部分企业也布局国内市场,表示要开拓内销市场。时至今日,出口转内销进展如何?  相似文献   

3.
外贸企业开展"出口转内销"是应对国际贸易风险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应成为外贸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外贸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则是"出口转内销"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粮食流通技术》2016,(19):127-128
正"同线同标同质"是指出口生产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准。"同线同标同质"是指出口生产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相同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从而使供应国内市场和供应国际市场的产品达到相  相似文献   

5.
外贸企业内销渠道开拓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拓合适的内销渠道是出口企业转战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分析国内外相关市场环境研究内销渠道及其开拓策略,积极建设内销渠道.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危机漫延、出口订单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纷纷将目标转向国内市场,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战略转移。但"出口转内销"也面临重重困难和风险,绝非易事。企业需要进行深刻的内部变革才能适应从国外市场到国内市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论推导和经验分析角度考察企业进入出口市场失败的经历对其今后转回国内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持续出口企业和内销企业相比,出口失败企业更易受到流动性约束的限制而出现经营状况恶化.基于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采用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变权回归考察出口失败经历对企业国内经营状况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在短期内,持续出口企业、内销企业与出口失败企业的国内经营状况并无显著差异;从长期看,出口失败经历使企业国内销售状况和财务状况恶化且存在负向影响,对私营企业的影响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8.
严峻形势下,一些出口企业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但是出口转内销的路究竟好不好走?为此,记者采访了正略钧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解永军。  相似文献   

9.
祝维亮  周胤 《致富时代》2011,(12):132-132
“纺织品出口转内销”是长期存在于纺织品出口业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我国中小纺织品出口企业在面对出口环境恶化这一巨大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种有效应对手段。尽管如此,在目前主要出口市场纺织品需求大幅萎缩的局势下,仍有许多中小纺织品出口企业对进入内销市场持观望态度。为此,该文分析了中小纺织品出口企业进入内销市场的可行性,旨在为中小纺织品出口企业发展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出口企业的外贸转内销困境是当前内外贸一体化的核心问题,亦是实践中影响我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障碍.以商品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为着眼点,本文具体分析了互联网经济下商品流通渠道的组织化程度对企业外贸转内销调整的影响机制,并对此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国际市场偏好”这一指标衡量企业外贸转内销调整的意愿和倾向,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运用系统矩估计(System GMM)等方法对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批发商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企业的外贸转内销调整;连锁零售商规模越大,则越不利于企业的外贸转内销调整;互联网的发展对企业的出口转内销调整具有负向影响;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会弱化批发商规模对企业外贸转内销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我国的外贸出口严重受挫,许多出口型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以寻求新的突破。就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转内销过程中所遇到的内销渠道不畅,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融资困难和国内信用环境较差等障碍进行了研究,提出政府与企业应通力合作,政府应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蕊 《中国市场》2014,(38):97-99
受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出口转内销被广泛提出。但是由于存在缺乏内销渠道,不适应国内信用环境等种种障碍,出口转内销并未大规模实现。本文认为网络销售可以作为外贸企业实现出口转内销的一个突破口,并运用大量最新数据对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内销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遥远的盛宴     
在欧美等主要经济体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利用国内市场消化过剩产能的“出口转内销”又热了起来:50年来一直拒绝内地采购商入场的广交会终于在第105届上对国内采购商打开了大门;被称做“内销版广交会”的首届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也于6月中旬隆重开幕,参加这个展会的商家众多,举办地附近的五星级酒店几乎家家爆满;另有消息称,近期国家相关部委准备对外贸企业产品出口转内销以及统一内外贸市场等问题展开调研……  相似文献   

14.
时势造英雄,金融危机让一些出口型展会陷入沉寂,却也让一些内销型展会异军突起。在外贸大省广东,海外市场低迷,出口转内销型展会却因之而风生水起。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中国出口商品暨港资企业产品内销对接洽谈会"、首届网商交易会、外博会三箭连发,出口转内销时下成广东流行语。  相似文献   

15.
外销企业内销怎么做? 众所周知,外销企业是”三无企业”:无品牌.无渠道.无队伍。做内销市场首先要解决“三无”问题,但仅仅解决“三无”问题还不够,根据出口企业优势,外销转内销企业还要一定瞄准中高端市场,打造中高端品牌,这是外销成功转型的不二之选!  相似文献   

16.
葛文霞 《江苏商论》2012,(7):18-21,41
本文在回顾渠道权力理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家具业内销渠道网络建设受阻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家具业内销网络建设的一般路径。本文的研究将为我国家具企业争取渠道权力、正确处理供销关系进而拓宽内销渠道网络、打开国内市场提供理论依据。希望对正徘徊在国门内外的家具企业有一定的启发,对于其他出口转内销的产业也同样能起到某种程度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茅锐  夏雨 《财贸研究》2023,(8):56-70
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但需求端的挑战亦不容忽视。作为重要的农业主体和出口部门,涉农企业的“出口转内销”决策对消解外需冲击、促进农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识别了外需冲击下涉农企业出口与内销间的替代关系,同时检验了“出口转内销”是否存在产品和企业异质性,并考察了“出口转内销”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涉农企业在外需冲击下存在“出口转内销”行为,1%的出口下降平均会引起0.366%的内销上升;“出口转内销”在不同产品与企业间存在异质性,原料产品和内向产品(如简单产品、面向东部膳食区产品)更容易转内销,而外资企业和小规模企业转型效率高于国有和大规模企业;外需冲击会造成涉农企业经济绩效下滑,但农产品“出口转内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需冲击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装业外贸出口困境的现状和原因,结合国内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环境,提出以网络销售为突破口的解决外贸服装企业未来几年由出口转内销的对策,即以网络销售为依托打开国内市场,并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甚至实现整个企业的转型,为我国外贸服装企业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萧林 《经贸世界》2004,(1):51-53
来自权威方面的数据显示,受“非典”冲击,以外销为主导的中国玩具出口大幅下滑,这让中国外向型玩具出口的弊端显露无疑。一些本土玩具企业开始回望内销市场,然而,它们没有品牌,没有设计能力,没有高附加值产品,更没有做好与有备而来的跨国公司争夺国内市场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Q&A     
后金融危机企业转型 Q2: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很多出口型企业意识到单纯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并愈发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在出口转内销的过程中,企业本身也面临着由低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向高端品牌型企业转型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尤其引起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