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更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可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营养、经济动力、治理基因,面对非遗核心价值背离和传承群体流失、国家发展战略导致保障措施不力和乡村非遗的发展空间持续微缩的困境,推进乡村非遗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融合、强化政策落实增强非遗传承的战略性、创新非遗资源耦合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将成为传承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新疆作为我国非遗资源的重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特别是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传承是紧迫的时代课题。新疆非遗资源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面临视觉元素单一、更新周期较长、可视化效果不足、交互感有待提高等问题,加强新疆非遗的数字化传播已经为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充分利用非遗数字技术功能,制定新疆非遗数字化发展路径,从而提高新疆非遗数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3.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乡村工匠教育可以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分析了乡村工匠现状与高职院校在培育乡村工匠环节中的困境,提出了拓展乡村工匠培训方式、校企协作深化乡村工匠育人机制、实施面向乡村工匠的专项培育项目、细化乡村工匠分类培育的教学模式、建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的考核评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使消费方式从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变,因此我国非遗及其文化衍生品的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大众化.由于当前非遗文化衍生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为使福建非遗文化衍生品摆脱产品单一、缺乏创意等困境,根据各类非遗的独特性对其进行针对性和跨领域的多元开发,使非遗文化衍生品焕发光彩.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人-业-地"三个维度,探讨"非遗+旅游"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精准扶贫的逻辑关系。通过研究广西程阳八寨非遗+旅游活化推动精准扶贫的现状及模式,提出要有效从人、业、地三块,从精准识别,培育具有造血功能的非遗旅游产业扶持人;精准战略,寻求适宜非遗旅游产业新模式,打造成熟产业链;精准管理,营造非遗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层层递进分析"非遗+旅游"精准扶贫的逻辑,从而找到完善推行"非遗+旅游"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工业朝着大型化和智能化发展,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保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冲击.作为拥有悠久木船文化的舟山,在实现"四个舟山"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现非遗技艺传承可持续性最有效的方式是活态传承,依靠非遗引入校园,大、中、小学联动共建传承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国家战略议题,而当下美丽乡村建设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为了解决乡村发展中所遇相关问题,本文基于对美丽乡村概念性设计和建设发展的实践和理解,结合湖南湘江新区美丽乡村发展的案例,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梳理研究了美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与关键要素,旨在从实操角度解决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中的关注点和着力点,以期对美丽乡村发展借鉴提供相应的实操经验。  相似文献   

8.
“后扶贫时代”,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程为治理相对贫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以“全周期管理”视角揭示二者耦合机理后发现: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是在行政力量推动和系统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借助非遗产业得以实现的。参与主体退出、资源支持中断、利益协调失败等会影响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选择相对成熟的非遗产业项目、推动地方政府由“划桨人”向“掌舵人”的角色转变、建立多元主体需求导向下的激励机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项目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断层、认知度低等问题,面临衰退甚至消亡的危机,亟须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三亚非遗发展现状,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旅游活化作用,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助力打造三亚的非遗品牌形象,推动三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亦要铸魂。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所在,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居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要贯穿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分析了吉林省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厘清其成就与问题,有助于提出解决路径和推动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水利旅游已成为水利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是发展水利旅游的关键因素。从文化的视野看,源远流长的水文化是水利旅游发展的基础,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是水利旅游的灵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水利旅游的未来。水利旅游只有保持特色,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河下古镇的区位条件,指出河下古镇具有漕运古镇、盐运古镇、军事古镇、文化古镇、中医古镇、美食古镇、园林古镇、神话古镇等八大文化资源特色。以河下古镇为例,提出运河古镇文化特色传承与文化景观控制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是从传统文化中继承与发展下来的精华部分,作为文化资源中重要的且不可再生的一部分,其保护与发展是推进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开发的关键环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范围,分析其现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特征,及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策略,即与既有的文化载体空间一体保护策略。并在此基础上,从空间类型、要素等方面对文化载体空间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学生生态文化低下,加强对学生生态文化认同教育势在必行。加强学生生态文化认同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态知识、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素养。在对策措施上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深化生态文化认知的主渠道,把优化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强化情感认同的主要措施,把推动学生的社会实践作为强化学生行为认同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受市场经济和旅游业冲击.中国自然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自然文化遗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体制不顺、产权虚置及相关保护性立法效力等级低、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的阐述,提出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颁布专门的<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是挽救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并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原则、权属制度、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负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旅游化生存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政府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等四个子系统,并以赫哲族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系统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文化建设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造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失衡,以致于现实社会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难题。社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固然与制度、体制、机制有一定的关联,但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建设尤其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要破解社会管理难题,途径之一即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运用文化建设的手段引导、调整、培养形成全社会上下相谐、理性平和、开放包容、奋发进取的健康的社会心态,以改善、推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  相似文献   

18.
论梅之由经济作物到文化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旺生 《中国农史》2003,22(4):120-124
在我国,梅最初以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果树为人们栽培、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由重果而重花。梅花独特的生物秉性是人们特别关注、喜爱,并成为文化象征的重要基础。在长期的艺梅、赏梅过程中,人们通过三类梅花意象揭示梅花的人格意义,使梅花成为重要的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9.
秦国农业发展成就的取得与其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关中地区"好稼穑、务本业"的社会风尚奠定了秦国农业发展的文化基础;秦文化重功利的价值取向使秦国的农业激励政策发挥出了最大效能;宗法观念淡薄则使个体小家庭生产这种最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营方式在秦国得到了最彻底的推行。  相似文献   

20.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保障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不受侵害和腐蚀。落实文化强民是文化强国的最终目的,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人民群众只有具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才会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只有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找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强民不仅要完善文化工程的渠道建设,而且要坚持文化"走转改"的内容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