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贸易引力模型下引入汇率波动性因素对中美、中日贸易总量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贸易引力模型的成立,并发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显著抑制中美贸易总量;人民币兑日元汇率波动对中日贸易总量无显著影响。考虑到中日间贸易较大部分采用美元结算,因此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日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引入中日贸易框架,发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日元对美元汇率波动均显著地抑制中日贸易总量。结论说明,在国际贸易中汇率波动给交易主体带来经济风险,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应注重维持汇率的稳定以促进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1994年1月到2005年3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用ARDL框架下的协整方法,对中美贸易的收入弹性和实际汇率弹性进行了经验分析。分析后发现:第一,我国对美进出口的收入弹性都是显著的,并且我国对美国出口的收入弹性约为我国从美进口的收入弹性的6倍,但是我国对美进口和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都是不显著的。因此,文章认为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无法改善美国的对华贸易收支。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美贸易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在总体发展的同时,不断上演变奏插曲=除了反倾销等惯用的贸易救济措施和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策略,美国开始采用不同以往的方式和手段,以对中国造成更大的压力,实现自身的经济和政治目的。由于中国对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影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因素。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影响一国出口的因素有:进口国GDP规模、出口商品价格、进出口国之间的汇率。结合到中美两国的实际情况,影响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因素还有: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美国内部平均失业率、通过建立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计量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影响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因素有:美国GDP规模、中国零售价格指数、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指数、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并试图据此结论找到发展中美贸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显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对美国出口有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对减少中美贸易逆差具有一定作用;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即中国进口美国商品与服务贸易额的影响很小。同时由于中美贸易的高度互补性,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具有传递效应。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失业率的减少具有负面影响。然后直接对人民币汇率和美国失业率直接建立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分析双方的关系,并通过Eviews的分析以及对结果分别进行关于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检验,发现人民币汇率与美国失业率的相关性在2004年以前并不显著,2005年7月以后,美国失业率也没有随着人民币升值而下降,反而因为金融危机出现大幅上升。本文预测结果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美国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模型,分别从总体和分行业的角度,探讨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汇率波动率与中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率对中美两国之间总体和分行业贸易收支差额均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该结论意味着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国政府都无法通过汇率操纵来达到扩大中美贸易收支顺差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选取1989~2007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单位根协整理论研究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对美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十分微弱,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发生波动后,只有28%的效应被转嫁到美国的消费者身上,其他72%的效应被我国出口企业所吸收。  相似文献   

7.
笔者选取1989~2007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单位根协整理论研究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对美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十分微弱,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发生波动后,只有28%的效应被转嫁到美国的消费者身上,其他72%的效应被我国出口企业所吸收。  相似文献   

8.
焦霖 《经济与管理》2011,25(12):5-8
在理论上汇率上升会降低出口贸易,在实证上却出现相反的结论。在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出口贸易却迅速增加。垂直专业分工到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就中国与世界30个主要贸易对象的出口贸易数据研究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得出口的汇率弹性降低。因此,传统汇率理论会导致弹性的高估,在国际垂直分工下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降低中国的贸易顺差也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胡晓 《经济研究导刊》2009,(33):157-158
通过对中美间出口与进口的影响因素分别运用协整分析得出汇率的波动对进出口影响符合弹性理论。长期内,美国GDP波动对出口的影响仍要大于实际汇率波动,中国GDP波动对进口的影响要小于实际汇率波动。最后得出,中国需要有效控制汇率以保证国际收支、出口量的稳定,并且认为美国若想减缓逆差,敦促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并不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在“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显著增加,并且其波动性的影响因素与汇改前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在汇改前,VIX、房价、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性有显著影响,而在汇改后,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性及其一阶滞后变量、外汇储备增长率和贸易顺差增长率是显著影响汇率波动性的因素.这与2015年8月以来离岸市场的“补偿性贬值预期压力”的惯性相关,也与储备下滑带来的进一步贬值预期和进出口贸易因素有关.因此,短期内稳定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汇率和防止外汇储备进一步下滑,将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关键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稳汇率和稳储备之间的“两难选择”.在政策选择上,央行适度调控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降低做空人民币的筹码,是防止离岸市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有效手段.而在在岸市场,加强资本管制,防止资本外逃带来的汇率冲击则是有效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时变参数模型检验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程度和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依然较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可以降低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且这一影响效应有不断上升之势.(2)即使不考虑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背景,人民币汇率变化方向对出口价格的传递也呈现非对称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可以使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产生新的非对称性,并进而增强汇率传递的非对称效应.(3)与贬值相比,人民币升值时,汇率变化对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相对较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可以进一步降低人民币升值下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程度.(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可以提高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调节的效用,但其对汇率传递程度和非对称效应影响程度依然较低,这主要是由当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较低以及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发展滞后于结算发展所致.因此,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应是:一方面,深入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进程的同时,着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的发展;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并注意保持其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J曲线效应理论是探讨汇率变动影响出口贸易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粮食出口贸易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以此理论为基础,研究人民币汇率到底与我国粮食出口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粮食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即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我国的粮食出口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着推算出一种新的弹性,它是基于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之上,反应汇率变动导致的出口需求量的变动程度,笔者将它称为出口汇率弹性。本文通过对分类出口品的汇率弹性进行分别计算,揭示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不同商品出口量的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即每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对外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这是继200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单日波动幅度的再度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汇率的自我调整机制将使得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活动不至于明显偏离均衡水平。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我国与11个主要国际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使用GARCH模型测算人民币汇率波动,应用ARDL协整方法研究在现行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的传导效应,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总体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贸易具有负面的传导效应,国际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会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二是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有促进作用;三是我国国际贸易不易受到进出口产品相对价格变动的冲击.  相似文献   

16.
欧元作为一种新兴世界货币既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重要权重货币,由于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故欧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中欧贸易平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1999—2008年间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数据和中国与欧元区贸易季度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方法对欧元汇率变动对中欧贸易相对差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兑欧元的贬值初期会引起中国对欧元区贸易收支的短期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我国对欧元区出口数量增加,贸易盈余趋于稳定,中国对欧元区贸易存在汇率贬值的"J曲线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选取中美两国1991—2012年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GDP和就业人数作为样本数据,构建了相对劳动生产率指标(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由此测算出人民币的均衡汇率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之比与两国实际汇率走势呈反方向变动,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美国持续上升是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根本原因;在2011年以后中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已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浮动区间,人民币汇率已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即人民币汇率已基本达到合理均衡水平。因此,中国应在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前提下,适时、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础上的双向浮动。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J曲线效应理论是探讨汇率变动影响出口贸易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粮食出口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粮食出口贸易方面得到了证实。研究还进一步显示,中国粮食出口与当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显著地呈反向相关关系,且与前二年的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动的反向相关程度大于当年的实际有效汇率。此外,出口退税率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粮食的出口贸易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门限回归模型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中国出口贸易所产生的不对称影响。从实证分析的数据观测来看,当汇率波动<1.26%时,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就会贬值,商品出厂价降低,增加了商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的出口贸易量就会增加;当汇率波动>1.26%时,贸易和出口量的关系不太明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贬值并不能给我国的出口带来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中国对2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出口的面板数据,对比分析了2005年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和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无论是汇改前还是汇改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的出口均未产生显著影响;而汇改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却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相对于实际汇率波动风险而言,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