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分项逐步结转分步法与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不足 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料条件下,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半成品)成本,分别使用分项逐步结转分步法和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的成本结果是可能不相等的。原因是生产费用合计在完工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的成本项目构成(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之比例,下同)不同,而不同的成本项目选择了不同的分配标准所致。具体来说,直接材料项目在一次投料下不约当(即在产品数量折合为完工产量时不按在产品完工程度进行打折计算,下同),而其他项目则要约当(即在产品数量折合为完工产量时要按在产品完工程度进行打折计算,下同)。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等进行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比分析传统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传统分步法优点的方法:分项分步结转法。分项分步结转法本质上归集时与平行结转分步法一样,只归集本步骤投入发生的生产费用,与其他步骤无关;分配时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类似,成本随着实物的转移而结转,不同的是,成本转移到月末的后续各个步骤结存实物上,而非一定是下一步。  相似文献   

3.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将各步骤的成本直接在最终完工产品和广义在产品进行分配,由于各步骤的成本不是逐步结转下来,所以本步骤发生的成本与最终完工产品成本在计算上出现了脱节,不能与其受益对象直接相对应。那么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出来的最终完工产品的成本与其受益是否相配比?是否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成本核算原则?本文将从成本与其收益情况去分析,从约当产量法方面探讨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配比性。  相似文献   

4.
王玉英 《财会月刊》2013,(7):100-101
一、平行结转分步法和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结果差异不大 《财会月刊》在2012年4月上旬刊登了邓少伟、王迪的《平行结转分步法、约当产量法之结合探微》一文。笔者发现该文在计算平行结转分步法时对此方法的使用存在问题,导致计算结果与逐步结转分步法差异较大。该文列出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并做出推论:在连续生产的情况下,当有期初在产品时,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会导致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以及狭义产成品的成本比实际低。为了说明问题,先引用原文平行结转分步法的计算表4和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表5。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约当产量法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视为本期的成本投入,与本期投入成本一并在期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实质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模式,导致对期初在产品成本分配的跨期不均,产生成本核算领域的"盈余管理"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计算模式,改进"约当产量"的计算公式,不再分配期初在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6.
祝兵 《财会月刊》2014,(5):34-35
传统的约当产量法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视为本期的成本投入,与本期投入成本一并在期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实质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模式,导致对期初在产品成本分配的跨期不均,产生成本核算领域的"盈余管理"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先进先出"的计算模式,改进"约当产量"的计算公式,不再分配期初在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7.
约当产量法下单位成本确定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当产量法是分配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是将期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的总和,按照完工产品产量和期末在产品折合为约当产量的比例来确定单位成本,并据以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在产品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个别企业为了完成各项经济指标,骗取荣誉,搞虚假盈利。其做帐的基本手法大致如下:(一)在“生产成本”帐中打埋伏。某单位在月末或年末决算时,不按规定正确合理地归集和分配各种产品成本项目、成本费用以及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把不属于产品的成本费用都记入“生产成本”帐,结转产品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不是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而是采用臆断价或切块法结转成本,形成虚盈实亏。(二)在费用上打埋伏。企业为了少反映成本费用开支,把实属当  相似文献   

9.
分项结转法是成本计算方法中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一种,由于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在本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反映方式的不同而形成。在这种方法下,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以原始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或半成品、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独立反映在本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上。所谓分项结转就是分成本项目结转,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转入下步骤成本计算单时,按原始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或半成品)、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反映在下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上。  相似文献   

10.
分项结转法是成本计算方法中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一种,由于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在本步骤成本计算单中反映方式的不同而形成。在这种方法下,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以原始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或半成品、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独立反映在本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上。所谓分项结转就是分成本项目结转,上步骤完工产品成本转入下步骤成本计算单时,按原始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或半成品)、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反映在下步骤的成本计算单上。  相似文献   

11.
田素云 《财会月刊》2012,(22):26-27
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过程中所依据的成本费用资料的准确性。逐步结转分步法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上归集的月末待分配费用为截至该步骤累积发生的费用,如月末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法计算,则应该提供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相适应的定额资料,并注意综合结转分步法和分项结转分步法所需资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成本会计教学中平行结转分步法下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是个难点,教师讲解该部分内容时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本文探讨了从广义在产品定义出发讲解平行结转分步法下费用分配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在我国工业生产企业成本核算中应用得较为广泛,但从该种方法结转半成品成本的结果来看,并不能从整个企业角度考核和分析产品成本的构成和水平,因此还应将综合结转的半成品的综合成本进行还原。分步法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企业成本核算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其中逐步结转分步法下的综合结转法最为常用,而采用这种方法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在本文中.笔者就成本核算中综合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还原作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在非定额管理企业,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各步骤产成品份额的关键是各成本项目约当产量的计算。笔者根据各步骤完工产品数量的统计方法的不同,将平行结转分步法约当产量的计算方法归纳为去向法和来向法两种。一、去向法在计算某步骤完工产品数量时,不区分本月和以前月份完工数量,而是从本步骤完工产品的去向出发计算约当产量。某步骤某成本项目约当产量=完工产成品数量×单位  相似文献   

15.
对分项逐步结转下的成本还原问题的探讨在连续式生产方式下,企业通常需要按照生产步骤来归集、分配生产费用,其常见方法有综合逐步结转法、分项逐步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三种。从最终得到的产成品成本资料的详略程度来看,平行结转法最为详尽,综合逐步结转法最为笼统,分项逐步结转法介于两者之间。采用平行结转法结转成本,不仅能够获得按照企业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构成,而且可以明确知道产成品在各个生产工序耗用了多少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而采用综合逐步结转法,最后得到的产成品成本中的“直接材料”项目不仅包括最…  相似文献   

16.
李娜 《财会月刊》2013,(2):111-113
本文运用“谁受益,谁分配”的原则和“总收入=总产出”的思路,对导致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影响两种方法计算结果是否一致的因素包括月初后面步骤在产品及半成品耗用本步骤半成品数量、月初费用分配率(上月费用分配率)和本月费用分配率。  相似文献   

17.
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分别选择使用逐步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计算产品成本。这两种方法计算的成本信息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笔者就此谈些看法,以寻求成本核算的新途径。一、两种分步法的利弊逐步结转法以各步骤的半成品(最后一个步骤为产成品)为成本计算对象,又称计列半成品成本法,各步骤的半成品成本随着实物转移而结转到下一步骤,最后一个步骤即按产成品核算全部生产成本。采用逐步结转法,成本流转和实物流转保持一致,各步骤成本计算单上可累计算出产品成本。用这种方法计算成本,各步骤的产品成本只有在上一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完毕后才能计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平行结转分步法和约当产量法相结合,并辅以案例加以说明。同时指出,有期初在产品时,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会导致成本扭曲,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及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时,经常会发现企业漏提折旧、工资及福利费等成本费用。在编制调整分录时,对于应计成本的如果直接调整当期损益,那么将导致当期损益不实,也影响资产的真实性。下面,笔者就关于应计成本费用在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无误的情况下,补提折旧如何调整的问题谈一点看法。一、企业存在在产品,也就是生产成本有余额(一)企业生产一种产品1.首先将补提的折旧在在产品与完工产品间进行分配。按企业采用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间分配的方法分配。以约当产量分配率为例,公式为:完工…  相似文献   

20.
夏萍 《财会月刊》2011,(11):56-57
本文通过实例,对连续式多步骤生产企业使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月末运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进行纵向分配问题进行阐述。同时针对甘玲俐同志《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平行结转分步法运用与比较》一文中的某些细节问题提出不同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