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落实需要绩效审计工作发挥监察作用得以保障。通过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能够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监督保障扶贫资金的管理与分配,从而实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尽管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却仍然面临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阻碍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根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精准扶贫项目特点为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扶贫开发工作中,为了能够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本文将通过对审计机关现阶段开展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情况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构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要求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绩效审计的对策,期望能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央行新业务的拓展以及新系统的使用,基层央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如何防范并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内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央行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做好风险导向信息技术绩效审计的措施和办法。一、存在的问题(一)审计理念落后基层央行内审部门受其传统审计的思路和模式的影响,在审计中大多以各个业务信息系统为中心,以规范性审计为主,主要侧重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基础设施的管理,尚未真正实现向以风险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型,没有全面树立“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以风险控制为主、关注绩效”的观念。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等先进转型理念把握不准、理解深度不够。  相似文献   

4.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开展扶贫资金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国家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扶贫资金审计涉及部门多、数据量大,面对"海量"数据,使用传统手工审计方法难以实现,使用大数据审计则会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然而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实现路径。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审计的重新定位,它强调了政府审计在预防、揭  相似文献   

6.
为了缓解以及消除贫穷,进一步实现全国人民的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是政府和人民所肩负的责任.另一方面农村的扶贫战略的开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因素,之中尤其关键的是农村扶贫资金的运行和使用,也成为探讨和评估扶贫资金绩效的最直白的方法.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山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相继发布山西省水利厅山西省"十三五"水利扶贫专项规划工作招标公告.本文就以农村水利扶贫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农村水利扶贫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关键,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介绍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定西实践,进而分析了金融精准扶贫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影响金融扶贫的可持续性,综合金融服务欠缺制约金融扶贫效果,生态环境脆弱导致金融扶贫风险增加。之后提出了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的政策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导向作用;二是精准对接贫困人口融资需求;三是着力改善金融扶贫环境;四是加强信息对接共享和部门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在节能减排绩效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模式的必要性,介绍了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风险导向模型,将检查风险划分为绩效归因风险、绩效评价风险和绩效建议风险三类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对它们的控制程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措施。本文侧重于对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检查风险的分析,为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层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法律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决策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形式多样的风险。面对风险,人民银行适时引入了风险导向审计,通过这种审计形式识别、评估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这些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随着内审转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如何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新模式,从风险管理视角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真正实现防控风险、提高履职效能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目前,精准扶贫的"精准"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中主要强调对接项目的合理性,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关键环节,而忽视了资金运行各环节的监督,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资金使用滞后、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本文着重分析在精准扶贫中会计监督的作用和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可行性建议,避免扶贫资金运行中的滥用行为,使有限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大,助力实现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1.
精准扶贫是为了抵消经济减贫效应的下降而必需采取的措施,将成为未来中国农村扶贫的主要形式。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保障扶贫专项资金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是完成扶贫任务,帮助贫困民众治贫、脱贫的根本。因此,为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开展,监督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该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现实困难,并提出为保障扶贫专项资金的有效运用,引入法制监督、社会监督、审计监督三种监督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切实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大关县今年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摘帽销号为目标,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强化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确保涉农资金安排精准。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金融是反贫困的重要推手,随着扶贫的精准化推进,金融面临较为突出的工具缺乏的困境。同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财政、金融及社会资金存在明显的碎片化投入状况,各类资金未能形成合力,且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因素,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及项目扶贫政策也未能有效进行因地制宜的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可能导致现有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在脱贫效果上缺乏可持续性。课题组基于资产负债和资源禀赋分析方法,对玉溪市金融精准扶贫的三个典型村落进行了剖析,对现有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措施及效果进行了立体分析,从精准扶贫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具有可持续性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银行肩负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等职责。近年来,随着央行新业务的拓展、新系统的使用,人民银行信息科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如何防范并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基层央行信息技术审计现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基层央行开展信息技术审计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对策措施,探索构建风险导向视角下的IT绩效审计模式。  相似文献   

15.
扶贫小额信贷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政策性扶贫贷款产品,但在滇西边境山区运行中仍存在使用率低、风险隐患较大、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本文建议规范信贷资金实现精准滴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银政保担等机构合作,实现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对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逐步从合规性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等发展背景,积极探索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分析基层人民银行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人民银行强化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提出,为了实现我国水利跨越式发展,必须增加以政府性资金为主导的财政、水利企业、水利投融资平台公司、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渠道水利资金的筹集和投入。与此同时,要加强有关政策手段协同配合和水利资金管理,合理界定水利工程政府采购范围,以防范、分散、转移和化解风险,提高水利资金绩效。  相似文献   

18.
政府运用商业保险机制开展精准扶贫,有助于集中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帮助城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放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贫困群众抗风险能力,从根源上帮助解决贫困难题。本文在分析保险服务精准扶贫的必要性与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保险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提出政府通过保险开展精准扶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湖北省红山镇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者的129份问卷,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者服务动机对金融精准扶贫绩效的影响机理及其感知公平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受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者在服务动机与感知公平方面处于偏低水平;金融精准扶贫绩效可分为覆盖共建绩效、配套绩效和示范绩效三方面,且三种绩效水平均相对较低;良好的服务动机可以显著提升金融精准扶贫绩效水平,而感知公平是服务动机与金融精准扶贫绩效的关键中介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可见,公共财政绩效审计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出的又一新的审计领域。本文着力探讨了在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可行性,以及在实践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