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直以来,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关于商品价值论的研究,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对商品价值进行论述。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比较各种商品价值论的区别与联系,而是以劳动价值论为重点,结合其他的商品价值论来说明价值理论的研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对生产企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当消费者产生了购买动机之后,便会开始进行与购买动机相关联的活动.消费者会首先根据经验判断实施内部信息搜索,当消费者不能仅仅根据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作出决定,那么他就会从其他的来源搜集信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消费者信息搜寻的相关理论,对消费者信息搜寻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信息搜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消费者产生了购买动机之后,便会开始进行与购买动机相关联的活动。消费者会首先根据经验判断实施内部信息搜索,当消费者不能仅仅根据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作出决定,那么他就会从其他的来源搜集信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消费者信息搜寻的相关理论,对消费者信息搜寻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回顾与评价国内外学者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文献,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联想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动机的归因、企业社会责任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消费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等相关研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扼要指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提高入住率、降低人均服务成本是安徽省民营养老院实现盈利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能够发现影响养老者选择民营养老院养老的因素,以促进其入住率的提高.实证结果表明,可供选择养老方式、老人内在心理因素、功能需求、广告宣传、社会阶层和生活圈的影响能对养老者购买决策产生影响.据此,提出了实现民营养老院盈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冠名真人秀节目,是企业的一种营销的方法.在文献中,企业冠名的最重要的两个原因就是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建立、强化或改变品牌形象.研究真人秀冠名广告如何影响企业及其品牌的研究却不多,从消费者购买决策观点来探讨也很少.本研究探讨企业冠名真人秀节目效果成功因素及所达到的效果,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本研究采用Likert的5点计分法的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当观众喜爱关注冠名真人秀节目时,是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的.也会影响观众转化成消费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此外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与品牌情感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品牌知名度越高时,越会正面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品牌形象越高时,也越会正面的影响消费的购买决策. 相似文献
8.
选择的两难:基于心理学视角的消费者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选择具有复杂性,该文从心理学角度,把消费者的行为分为“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自我”两部分。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特别是引入了“心理价值函数”,对消费者选择的许多“非理性”做出了合理解释,并说明在消费者选择的理论研究中不能仅仅基于经济学所给出的假设。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购买决策系统是复杂性系统,文章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决策系统及其复杂性,构建了通过复杂性科学来分析消费者购买决策系统的一种新模式、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药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中成药保健品如能创造更多和更有效的品牌效益价值,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目的,从而形成更多消费者价值,引起消费者的品牌敏感,令消费者倾向购买某品牌产品,最后,为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持久和更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下个体抢购物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景理论建立突发事件下信息对个体心理预期影响的理论模型,可对危机中的“抢购”行为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危机事件下的“抢购”行为直接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关;私人信息会影响个体心理预期并产生过度反应;尽早公开信息有利于遏制私人信息影响;信息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取决于个体接受信息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购买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描述和测量生活方式的四个主要维度:时尚意识、领导意识、价格意识和怀旧意识。基于1006位重庆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检验生活方式、消费者创新性和新产品购买行为三者的关系,发现生活方式能显著地影响消费者创新性,而消费者创新性对新产品购买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消费者创新性在生活方式与新产品购买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商务环境下,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越来越普遍,围绕着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提出了4个假设,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假设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多渠道自我效能和社会影响正向影响消费者跨渠道购买行为意愿,感知风险和转换成本负向影响跨渠道购买行为意愿,以期为企业制定多渠道营销策略和进行多渠道顾客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消费者信心与消费需求拉动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英等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可预测消费者的行为,也可为宏观经济提供信号传导功能。应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回归分析,笔者对我国 CCI 与京、津、沪、穗四大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 CCI 与北京、天津的消费需求存在显著的预测和单向信号引导关系,与上海、广州的消费需求不存在显著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高档消费品已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对象",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基于科学发展观、全球新竞争理念及全新开放战略的"顶层设计",通过对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的理念、福利及条件等研究与分析后发现,中国具备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的条件,扩大进口中高档消费品是关乎国民福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planned obsolescence –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odels to make existing models obsolete – on secondary markets for mobile phones. Using data of over 320,000 used iPhones listings on Thailand’s largest online marketplace, we document that iPhone prices decrease with age, around 2.8–3.2% for each passing month. We find no evidence that the price decline accelerates after launches of new models (i.e. obsolescence), lending support to the view that consumer in durable goods markets are rational and forward looking.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营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领域的文献成果,对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与怀旧产品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发现,当消费者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威胁、压力、创伤而处于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状态时,会试图通过对旧事物的怀念寻找安慰,对那些引起过去经历回忆的怀旧产品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和购买倾向,以此来缓解不安全感。因此,不安全感(包括存在不安全感、个人不安全感、社会不安全感和发展不安全感)的增加是促使消费者更多选择怀旧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在使用怀旧营销策略以帮助消费者缓解不安全感而促进产品销售时,可以采用设计怀旧的产品样式、采取古老的制作工艺和为产品虚构一个有意义的怀旧故事三种策略,其中,第三种策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认知科学中情绪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对情绪介入经济决策的传统认识。文章在梳理认知科学关于情绪介入决策的基础上,从权变的视角分析了情绪介入决策的权变因素,并阐述了认知科学对情绪介入经济决策研究的渗透和影响。文章认为认知科学对经济学的影响表现为:在研究视角上,可以从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视角理解情绪介入经济决策的内在机制;在研究层次上,经济决策的研究从行为层进入到认知心理层和脑神经层;在研究方法上,认知科学的行为实验和脑功能成像技术等方法被运用到经济决策的研究中;在研究模型上,经济学家发展了一些基于具体情绪的决策模型。文章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学情绪—理性互动决策的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John A. Sharp 《Review of social economy》2013,71(2):215-221
Current research on efficiency wages and transaction costs utilizes models of economic behavior that require a theory of market institutions. Yet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market exchange appears at odds with th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markets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Both Samuel Bowles/Herbert Gintis and David Levine recognize this as a problem for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Bowles and Gintis suggest that market power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ithin the capitalist enterprise. Levine identifies market exchange with the need for individuals to define for themselves a distinct way of life in order to secure the recognition of others and preserve the integrity of the self. The middle ground between a theory of market power and individual personality formation lies in the inherent social relations governing market exchange. By exploring this middle ground, market exchange can be presented as a set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s through which individual needs are shaped and power is either challenged or maintain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