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1 毫秒
1.
劳动者股份所有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社会所有制;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根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规定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应当是以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社会联合为基本特征的各种劳动者股份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在社会主义公有制问题上,已有三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实行单一社会所有制的“一元模式”,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经典模式;前苏联斯大林提出实行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二元模式”,这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模式;我国改革20年来逐步形成了一种主张公有制应有不同类型、多菜式和多样化实现形式的“多元模式”,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创新模式,它是一种即坚持马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理论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理论既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规定的基本原理,也包括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形式的具体结论。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牢牢坚持;对于后者,则不应照抄照搬,而应当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探索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应当广泛发展劳动者股份制这一新型的公有制形式,使之成为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理论,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从而在理论上和政策上第一次彻底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公有制实现形式由“二元”模式转变为“多样化”模式,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由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5.
杨鹏亮 《经济师》2004,(11):28-29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当前在创新过程中 ,应当注意的是 :要看到传统公有制模式的缺陷及其与市场经济之间矛盾 ,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必然性 ;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 ,确保创新方向的正确性 ;同时要全面分析股份制 ,明确它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增强创新的可行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其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目标错位,在于忽略了劳动者对劳动力的所有权,未能使劳动者成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没有真正反映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源配置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公有制的创新应当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界定、保护其相应的产权及交易关系,形成经济的高效率和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顾栋 《经济论坛》1997,(23):7-8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体会□顾栋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的阐述,不仅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创造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一次冲破传统所有制理论的思想大解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以劳动者为主体、以社会联合方式而实现的个人所有制;在我国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了以行政机构为主体的行政所有制。改革开放以后,以劳动者股份制和个体所有制为实现形式的个人所有制逐步形成并快速发展起来。从其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应当而且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般形态。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突破了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只能是国有或者集体的传统认识,为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这一理论不但源于我国的改革实践,而且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学说,对于公有制理论有关手段和目的,主导地位与次要地位的深刻概括与科学总结。 要理解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首先必须区别所有制和所有制形式这两个人们易于混为一谈的概念,并且弄清公有制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矛盾定位。所有制是指社会宏观上对生产资料归谁所  相似文献   

10.
一、现实激人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到本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苏联在实践上二元公有制模式的建立,在理论上财形成了全民(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和主体形式,集体所有制则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集体所有制应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所有制教条”。传统的苏联所有制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曾被人们当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的继承、具体化和发展、并被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其影响之广,遍及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影响之深,成为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最难突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集体经济的若干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产权”的涵不应是“劳动力拥有资本产权”,而应是“摆脱了附属地位的劳动者对自己劳动力的拥有”。改革使劳动者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但这不是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内容,不能用“劳动力产权”论指导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劳动力资本”将不能兼存的两个事物扯在一起,可能根本破坏市场秩序。集体企业改革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解决了传统集体企业产权虚置的问题,但也在企业的公有性质中加入了私有因素。这决定了改革后的集体企业可以参加市场竞争,但在内部又具有互助共济性质。集体经济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基本经济形态,但可发挥帮助和扶持社会弱势群体,执行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长处与优点。不应认为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12.
张昆仑 《财经研究》2006,32(9):40-50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稀缺产生产权的认识是肤浅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提出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建立社会公有制,认为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无法解释诸多实际中的所有制现象。文章认为,在资源稀缺前提下之所以要求建立所有制,概由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所使然,因此,应以人的需求的满足为准则来评判和选择特定社会制度性质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国有企业的公有民营化改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国有制并非公有制唯一的实现形式, 更不是公有制永恒的存在方式, 而只是国家存在时期内的公有制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 如何找到一种既能保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又能体现民营化优点、吸收私有制长处、克服国有制的弊端的适合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乃是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正是从这一考虑出发, 笔者在肯定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民营化方向的同时, 提出了适合于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公有民营的概念, 并把它视为具有中国式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有企业民营化。  相似文献   

14.
劳动者所有权形态完整与否对劳动者产生不同影响。现阶段应尽可能完善劳动者所有权形态,让经营者获取与贡献相配的激励与报酬,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进行了阐释,尝试澄清目前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模糊认识。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微观上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并不是一种所有制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在于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实行“四线并进”,重点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相似文献   

16.
略论自然资源产权界定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蒲志仲 《经济问题》2008,(11):12-16
经济学理论表明,产权制度对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至关重要。由产权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理论可知,有效率的资源产权应该权能完整,按是否具有可排他性、可竞用性和公益需要,分别将资源产权界定为个人、社区集体和国家所有,并与社会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相一致。资源产权是公民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应保障每个人拥有相对平等的资源产权或资源开发受益权。对非国有资源产权权能加以限制,及征收生态环境税和资源收益税,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目标;非公有资源产权可通过股份合作形成资源的社会所有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本文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六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一是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执着探索中坚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自信;二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把握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挥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作用;四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统一中形成制度优势合力;五是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凸显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撑作用;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税理论研究中必须体现基本经济制度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一种"普照的光",使中国劳资关系形成跨越了残酷的原始积累阶段,避免了劳资关系发展初期易发的尖锐冲突,使中国劳资关系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需要而且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并使市场经济的作用得到有益发挥。必须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利益相关论者的企业产权和社会责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宣恭 《经济学家》2007,3(6):22-29
"利益相关者"理论描述了企业同其他社会主体的联系,却没有看清各种不同关系的实质,以它作为诉求企业所有权的根据,混淆了不同的产权主体和产权客体,颠倒了所有权与契约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分不清不同经济关系的处理原则,在产权理论上产生一系列错误.另一方面,它指出企业不可能离开社会的支持,必须处理好同其他社会主体,特别是企业职工的关系,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构建正常的市场关系,作出有益的启示.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的利益关系已经大大超越了在资本主义土壤产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涉及的内容.只有它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靠基础.以社会主义关系及其形成的思维去论证"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者以这种理论去解释和处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部关系,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