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营者的寻租行为对国家和企业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文章从寻租的经济内涵出发,阐述了国企经营者的寻租动因和危害,对经营者的经济行为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规避其非生产性寻租行为,增进社会福利,由"寻租"变为"创租".  相似文献   

2.
王志强 《特区经济》2009,(7):265-267
寻租通常是被认为是企业及相关的利益集团为了追求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或是为了保持现有的利益不将被减少而进行的行为;创租和抽租也一般被看作是由于政治家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某些行业进行一定的干预,政治家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活动。本文主要是站在不同行业的角度上,先后分析了不同行业的寻租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创租和抽租机制,最后寻求了不同行业的寻租、创租和抽租一体化的一般均衡。  相似文献   

3.
翟胜宝 《北方经济》2009,(13):56-58
一、引言 近年来,会计寻租作为会计研究的新领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对会计寻租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颜敏等在<会计寻租研究>一文中将会计寻租定义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和企业真实业绩(即经济收益)并未改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会计信息(即财务报告收益数字)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  相似文献   

4.
张南  史玉娟  曾政南 《中国经贸》2013,(10):120-122
在政治家把持着绝大部分资源配置权力的社会中,寻租是经济人的最大化选择。巳有的寻租理论过多关注非生产性寻利行为对生产的影响,但是对寻租行为演化形式缺乏足够解释。本文构造了一个内部调整成本条件下的厂商寻租模型,说明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寻租规模下,较大的寻租边际收益导致寻租自我强制实行,市场体系崩溃;较小寻租边际收益会白发抑制寻租。政策可以改变寻租边际收益,进而改善寻租治理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内部和外部约束的异质性假设条件下,本文对生产、保护和分利模型进行了扩展,解释了贫困村非生产性的寻租行为对资源配置决策和经济收益的影响,并利用中国行政村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内部约束条件的异质性直接影响资源在生产、保护和分利活动之间的配置,"有分利倾向"的贫困村越多,分利技术越高,资源在非生产性活动中的配置也就越多.外部约束条件的异质性间接地影响贫困村的经济收益,在政府及制度环境更倾向于激励非生产性活动的情况下,尽管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村收入水平产生了正面效应,但这种效应由于寻租行为的负面冲击而被大幅削弱.经济发展能力或产出水平越低,资源投向保护行为的比例越高,对应于更多的非生产性寻租活动;更高的资源保护水平将进一步限制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在外部约束条件更倾向于非生产性激励时,寻租与贫困的动态关系导致了低水平均衡的"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6.
中国改革以后的交通性制度安排:对企业家才能配置产生了双重影响,它既使企业家能够从事生产性创新活动,又是寻租腐败等泛滥的根源所在 自1934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问世以来,企业家才能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鲍莫尔进一步指出,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或者说,在不同的活动回报规则下,企业家才能在生产性活动或非生产性活动之间的配置有很大的区别。此后,墨菲等人详细讨论了影响企业家才能配置的各种因素,其中与政府和市场有关的制度环境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寻租与企业家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分析了寻租与企业家资源非生产性配置的关系问题 ,指出了非市场化条件下寻租活动的特征与危害 ,提出了市场化消除寻租空间、激化企业家精神的基本要求与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国有资本逐渐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资本的退出无疑给民营资本和外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民间和民营企业中涌动出来的各种私有资本以及各类实力雄厚的境外资本开始在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不断填补跟进,在这个产权变动的非常时期,不可避免地附带产生了一些非生产性寻利(如价差)的机会,各类跟进资本一方面要争得优质资产,同时也在追逐这种非生产性利得,使竞争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寻租色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村为化解债务,补充公用经费不足,将一些正在运转的,能给村级经济带来长远经济利益,给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公共产品,采取低价的不当寻租手段,使其使用权和管理权转入个别债权人或租赁者名下。其后果有三:一是将能够产生长久经济效益、长期给村级经济充氧输血的公共产品一次性低价租赁出去,不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虽解一时之急,却带来长远之痛;二是不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主体间融洽、互补、有序、协调的相互关系。和谐社会关系蕴含经济价值的原因,在于和谐社会关系环境下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处于最小化的状态,这样不但使各种利益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所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大大降低甚至消除,而且会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实现和谐社会关系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应采取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