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就业工作提出了内在要求。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积极探索高质量就业的实践模式,逐步形成了牢固树立高质量就业的工作理念,打好高校就业工作"破""立""提"组合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通盘棋;牢固树立协同创新的服务理念,架好校、政、企等就创业利益相关者间的立交桥;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构建大学生核心能力提升的一体化新格局的实践模式,对推进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能有效反映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对浙江省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全力推进课程课堂改革、深入实施分层分类教育等方面,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要采取"推拉战略",即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健全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等来拉动大学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要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以推进大学生的自主就业,并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4.
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改革,是我国"十八大"以来的国家战略,也是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首要一点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但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通过对人才培养要素和我院人才培养发展历程的分析,探寻我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以期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此,本文阐释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并借鉴了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改革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双创竞赛为载体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建立支持大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全方位生态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指出: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在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支持。本文从创业导师和技术经纪人的视角进行研究,以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落脚点,力求探寻适合中国大学科技园创业导师和技术经纪人队伍人才培养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府、雇主、高校毕业生、中介和高校五要素政策分析模型,就当前存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雇主、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制度保障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的"合力"四大难题及其政策需求,提出了相关政策优化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结构性失衡。高校应通过全面开展落实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策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共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应通过采取建立高校就业统计的理性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做好其它配套服务等公共政策措施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0.
论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健全高职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应着力进行机构改革,制定积极的公共政策,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宏观监督和空间规划,并引导、规范职业中介健康发展;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用人单位应进一步转变用人观念,强化社会责任,努力实现校企双赢;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后重要战略部署,近年来新工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工科生因其自身的专业优势理应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工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国家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和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更好地推进工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工作,本文以地方高校校地共育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工科生创新创业现状、重要性及其举措,深入推进工科生创新创业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教育及人才培养重要模式之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率,但同时也对高校传统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高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使就业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高校积极采取措施,旨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很多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无疑是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的有效教育形式和载体。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一直就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有增无减。因此,应认识新常态,明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和导向。本文着重研究国家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带给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变化和影响,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经济需求,明确个人就业方向,更加顺利地就业。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扩招既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也为新时代优化经济结构、稳就业保就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扩招导致我国一些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配备、办学资源支撑以及培养模式变革等方面面临不少困境,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地方高校、社会各方通力协作,不断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现代化水平,逐步深化地方高校内涵发展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教育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政府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一个全新要求,创新创业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校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应积极主动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当前创新创业对教育的要求。高校拥有广大的校友资源,应该利用广大的校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将高校校友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17.
2016届的高校毕业生是12年来高校扩招的最高潮,高校毕业生接近765万,大学生就业成为牵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人焦点的重要问题。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口号的国家政策引导,使得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针对眼下的创业热潮,本文对大学生创业的各方面因素逐一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就业工作事关重大,高校必须积极探索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门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宿迁学院为例,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的主要途径有: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学校推进"的就业保障机制;推进"全面关注,分类指导,务实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强化"校企合作、供需匹配、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心系祖国、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时代就业观念;打造"注重跟踪、及时反馈、快速调整"的就业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9.
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普遍关注,这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在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辅导员具有角色优势明显、工作针对性强、可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等优势。因此,辅导员应树立就业全局观念,制定长期培养计划;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建立全面信息服务,扩大多方面就业指导;抓好创业创新教育,提高创业就业意识;增加人文社科课程,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从而切实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河北省就业结构性问题及对高校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就业新常态下最为凸显的矛盾,从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河北省低端行业劳动力供给比较集中,高端行业、高层次人才供给却严重不足;高校毕业生也大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据此提出河北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突破,加速调整教育结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完善职业教育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