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上市公司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对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正外部性效应已被理论界广泛认同,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村公共品的投资主体的非理性经济行为给企业带来的负外部性风险则应该引起我们关注.本文分析了引发这种负外部性风险的起因和背景,探讨了企业非理性经济活动中与政府间的博弈行为,并提出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作为农村公共品的负外部性风险的防范与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VAR模型及运用协整检验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 研究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以 及因果关系。根据1990~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公共品的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具有长期效 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13.3%为最大,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11.5%位列第二,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 贡献率3.4%相对最小,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 资和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这是由于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对 农村公共品需求类型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基础设施的硬公共品需求转向对教育、医疗卫生等软公共品的需 求迫切,因此以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类别为导向,科学制定高效率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规划,达到促进农民增 收目的,当前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农村集体 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3.
新书推介     
《新疆农垦经济》2009,(4):F0004-F0004
汪希成博士的著作《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品投入保障机制研究》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本书避免了传统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采用严格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法,借鉴“SSP”分析范式,构建了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品投入保障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政府间权力划分和行为选择的新视角对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变迁、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品投入的决策和监督机制、农村公共品投入的优先序列、以及农村公共品投入效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78-2012年湖南省农业统计资料为样本,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扩展的C-D生产函数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受灾面积和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而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负向作用。由此,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确保农村电力供应、控制化肥量施用量等措施来促进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大部分属于公共品和准公产品范畴,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负有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累计达11300亿元,中央财政预算内和国债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投入累计达到314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最多的时期。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4000亿元,今年将达到5625亿元;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投资646亿元,今年将超过700亿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状况的分析发现,虽然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显增长,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明显存在.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品属性、财政投资的公平性和投入主体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了尽快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投入主体,县乡政府为执行主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1988—2003年间农业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除考虑已有文献普遍采用的中性技术进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外,还考虑了有偏技术进步的CD函数,进而分析各投入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988~2003年农业GDP的增长54.37%的份额是依靠投入的扩张获得,剩余45.63%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份额。物质费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并且对农业的作用仍在增加,劳动力、土地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在下降。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事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农村公共品提供可谓是重中之重。为了满足农村庞大的公共品需求,农村公共品的提供除了政府之外,还需要动用其他社会力量,在这之中,非营利组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提供主体。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的提供不仅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效率,而且能够提高农民的地位和农业的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提供农村公共品的作用,必须加快其自身的发展,并把握好提供农村公共品的领域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农村互联网技术应用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息息相关。本文利用2002年~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互联网、人力资本变量在内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分地区探讨了二者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①互联网普及率、农村人力资本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各地区的贡献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东部的影响作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②化肥施用量、种植面积、农村用电量以及乡镇文化站数量等传统要素的投入仍能带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③当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配置的不合理对农业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重视农村劳动力和农用机械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公共品融资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以农户调查资料为主要依据,对农村公共品及其融资现状、农村公共品需求的特点以及农民对农村公共品融资的基本态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看,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整体水平较低,并且,不同类型村庄存在明显的差距;农村公共品融资的投向与农户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公共品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农村公共品融资管理监督制度尚不够完善;农户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上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已有很大提高;政府在农村公共品融资中的职能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科学定位和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农村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选取除港澳台及西藏外的中国30个省市的2000~2015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造成一个16×30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模型进行设定检验。[结果]农村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初中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农村劳动力资本,其次是大学教育,而小学教育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结论](1)教育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影响。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大于教育水平的产出弹性,表明中国农业还是典型的物质投入型增长。(2)不同教育水平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初等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农村劳动力资本,其次是高等教育,最弱的是中等教育。这表明我国提倡的高等人才回乡创业成效逐步显现,而中等教育人员比重较小,外流严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根据1997--2004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统计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各级教育程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其中初中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人力资本源泉,高中和高等以上教育也有正向作用,但目前由于比重小且人员外流严重,对农业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农业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一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增长,包括农业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起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从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方...  相似文献   

14.
现有研究大多表明,人口空心化带来居民向心力、凝聚力衰退以及乡村社会资本瓦解等问题,使农村公共品自主供给陷入困境。然而,以留守务农居民为参照系的统计分析显示,外出务工未明显降低居民对农村公共品的参与意愿,但改变居民对不同农村公共品的偏好。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由于外出务工居民无法完全脱离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不会明显降低居民对农村公共品的参与意愿。外出务工弱化居民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降低其对与农业生产相关公共品的参与意愿,但外出务工也带来家庭收入增加,带动其对与农村生活相关公共品的参与意愿。政府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应充分调动外出务工居民对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公共品的参与意愿,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公共品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5.
略论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政府供给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 ,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品无法由私人提供 ,只能由各级政府参与供给。公共品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城市公共品和农村公共品。根据农村公共品在消费过程中的性质不同 ,又可区分为纯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农村纯公共品主要包括 :农村基层政府 (县乡级 )行政服务、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拥军优属、民兵训练支出等。农村的准公共品可细分为 3种 :第一种是在性质上接近纯公共品的准公共品 ,如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电力设施、小流域防洪防涝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湖北省三个地区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的因素归为五类,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五类因素都显著地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其中社会保障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交通状况、住房状况、教育投入、医疗投入。人口统计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对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文化程度。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评价表明,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总体上偏低,其中教育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农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增加农业信贷和财政支农投入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措施。然而,运用中国1952-2002年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却显示:中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不仅无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而还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农业贷款的增长也并没有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资金配置低效率的双重瓶颈,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决非是简单的注入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霍国富,王暑明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业信贷作为调节农村经济的主要杠杆之一,其作用发挥得如何,对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财政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1986—2006年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以支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和农业科研投资为代表的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尤其是农业科研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显著、滞后期短,发挥作用持续时间长,但其整体投资不足,有向基建投资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向适应小康和初步现代化的更高要求;农业的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转向更多地依靠资本和技术投入,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农业和农村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面对新的形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提出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尽快适应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