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于人们无节制、无休止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为了人类及后世子孙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环境考量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行为决策中所占权重越来越大。在工业文明时代,企业是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主体,相应的也排放了人类社会绝大部分污染物。  相似文献   

2.
民族边疆地区的发展要依靠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它是对应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基础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新世纪自觉追求和正在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明形态。21世纪,是世界,也是中国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新世纪。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将在充分汲取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逐步走出传统工业化进程中造成的“非生态”困境,走出一条以生态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我国幅员辽阔的民族边疆地区,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地区,处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尚无范例可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作艰难探索。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首先分野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工业文明立足于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生态文明则要求人类寻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互融互促、有机统一,涵盖了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生态环境等三种基本要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统筹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近年来,安吉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走出了一条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安吉特色的科学发展路子,初步积累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创造了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发展协调、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推行的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给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太湖蓝藻的爆发说明太湖流域必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努力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构建环太湖流域的生态文明既是环太湖地区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充分发挥环太湖地区厚重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实现环太湖流域环保的一体化和有效防治太湖污染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简论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恒 《经济师》2009,(11):34-35
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生态文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工业文明中,人类社会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造成人与自然相冲突、人与社会片面发展,工业文明难以为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旨在修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走向经济与自然协调互动、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当代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视角,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合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力以及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考核,要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含义出发,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要求,理清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内容,从自然资源(或生态承载)、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含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含生态政治)五方面进行评价和考核。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商榷的角度对第三次产业革命作了准确和明确的界定。认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即生态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18世纪以前造成的人与自然尖锐对立的生态危机;未来社会中心技术体系是以生物、信息、环保为中心的生态技术体系;未来社会的中心产业是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21世纪将是生态世纪,生态时代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它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未来的技术社会形态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10.
蔡平 《当代经济》2010,(17):16-17
所谓生态文明,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狭义而言,是指其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某一方面,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解决工业文明引起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选择。对各种废旧产品进行安全处理和循环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目的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废旧产品的安全处置与循环利用。我国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初期,应吸取发达国家经验,遵循社会成本最小化等原则,有步骤地引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从我国国情出发,针对特定产品选择特定的政策工具,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探索生态文明的发展变化,要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阶段为历史条件,在此过程中来探究人类生存方式在本质上所彰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发展态势。纵观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文明发展呈现出三个阶段:"类原始"农业文明;"破坏与发展"式工业文明";重建式"生态文明。探索生态文明的发展以及所伴随的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对于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认识以及推动了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来源。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确保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本位理论是世界文明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实现观。把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放在以生态为本位的框架内,在理论上旨在使可持续发展学说成为以生态为本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上旨在使人类超越只把自身需要与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的狭隘眼界,追求各种实践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实现世界系统运行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双赢”的发展轨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柄息地,也是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已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柄居空间.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剖析,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并以长沙市为例,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拐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把生产力当作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人为地将人与自然截然对立起来,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赋予生产力理论以生态内涵,实现了从工具生产力到生态生产力的转变,并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策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粗放式经济为集约式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社会革命。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需要进行新的改革。改革的要点包括:建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与评价体系中;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培育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产业,大力倡导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8.
《经贸实践》2013,(7):34-34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5月初在浙江调研的时候讲到,当前工业被社会“边缘化”、“妖魔化”,很多人把工业文明和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对立起来,实体经济资金“脱实向虚”明显。  相似文献   

19.
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以来,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类续存的反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将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长期的、最大的敌人"。回顾整个生态崩溃的历史可以发现,生态问题成为危机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同步性。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而迈向顶峰的现代工业文明把追求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观念上,摒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