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人们在分析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弊端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分别从经济运行机制和所有制本身来考察,着力指出了它们各自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和束缚。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拓展和深入,传统的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越来越显现为所有制与经济运行机制难以相容的矛盾。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与所有制是基本相容的。这种相容的理论逻辑似乎是这样的,即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决定了高度集中统  相似文献   

2.
人们曾长期把生产关系理论等价于所有制理论,实际上马克思完整的生产关系理论体系是由所有制和依赖两个维度构成的。前者是从生产中二要素结合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生产关系;后者是从生产中交往联系方式的角度来定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的依赖理论由于强调和突出了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利益联系和交往关系,而不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这就把理论的分析视线和研究重心吸引到人们之间的互利合作上来,从而有利于探讨什么样的互利合作机制或制度安排,对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或稳定增长来说是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陈亚星 《经济师》1997,(4):52-53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反思●陈亚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关系是明晰的。全民所有制和其它所有制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运行机制(或者实现方式)。而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又总是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国有经济发展壮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符合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系统地研究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方面有了长足进展。如开始重视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协调的研究;重视宏观机制和微观基础的关系、经济运行机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关系、直接控制机制和间接控制机制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重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等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问题;重视利息、税收、价格等各种经济杠  相似文献   

5.
作为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最终必然触发代表生产关系本质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这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史所证明,从而几乎众口一词的事实。然而,断言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而由此引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无非是现阶段商品经济合乎规律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本质规定性的必然引伸,则可能招致非议。因为,这一断言严重触犯了所有制单方面决定商品经济的传统教义,公然肯定商品经济对所有制关系的反规定。但是,无论是理论的逻辑还是事实的逻辑,都客观地昭示了它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一、正确选择研究所有制问题的思路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经济模式的转换,要对所有制作出正确的分析,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模式理论。我们知道,经济模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所有制关系两个方面。但两者之间是何关系,人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决抛弃斯大林所有制基础论的观点,坚持马克思关于所有制是生产关系总和的论断。只有在分析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运行后,才能正确规定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内涵及其利益表现。而所有制主体在利益导向下产生的经济行为,则推动经济进一步运行,从而形成模式各个要素的耦合。  相似文献   

7.
宗寒同志的新著《中国所有制结构探析》一书已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宋德润 《当代经济》2007,3(21):134-136
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相似文献   

9.
宋德润 《当代经济》2007,(11S):134-136
一定的经济运行形式及经济体制,总是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而存在。市场经济的不同社会形式,是由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也必然依托一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讨论中,逻辑起点是个争论较多的问题。争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能不能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逻辑起点?一些作者对此持肯定看法。主要理由是:第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和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质上是从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此,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着手。”第二,公有制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最基本的经济条  相似文献   

11.
产权制度的选择和我国走向股份制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产权制度的变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而大中型企业的产权制度变革又是其中的一个难点。一、产权制度的选择标准(一)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只有所有制概念,而无产权制度这个概念,财产关系问题破简单地视为所有制问题。产权制度与所有制都是说明财产关系的概念,但它们有区别。所有制是从财产所有者来看的财产关系。我们说公有制、私有制时,着眼点是财产所有者的社会规定。而产权制度则是从财产的占用者从而生产者(企业)来看财产关系。我们说企业产权制度时,着眼点是企业占用和支配财产的形式和制度。  相似文献   

12.
引言所有制,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而“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自从有了人的劳动和生产,人们对于自然物的占有和利用关系即已客观存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财富的所有制关系也就开始确立。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现实的经济关系早在人类的文明时代以前即已存在,它带上政治、法律与其他意义还是阶级和国家出现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经济运行机制的概念及其“主权特征”所谓经济运行机制,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经济制度(所有制)下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实现方式;是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与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以一定的所有制关系为前提。首先,一定的所有制至少决定着运行机制的选择范围,并不是任何一种运行机制都能进入这一范围。其次,在一种经济制度发展过程的某一特定时点上,往往只有一种运行机制是最佳的,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率。给定所有制,不可能任意选择经济运行机制;采用了与这种所有制“不相容”的运行机制,经济就会发生混乱,降低其效率水平。以上关于所有制与运行机制相互关系的命题还有待经济学家们进一步证实或证伪,但就笔者所知,我  相似文献   

14.
张卓元、胡家勇、刘学敏教授的新作《论中国所有制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从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出发,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经济变革中的所有制改革,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前景。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首先指出,所有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条主线。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总的来说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组成的:其一是所有制形式和结构,它们是该社会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成经济活动的主体;其二是经济运行方式和机制,展示该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怎样具体进行…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1994,(Z1)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理论上说,市场经济仅仅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制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它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既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为资本主义所运用;也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结合,为社会主义所运用。早在1979年...  相似文献   

16.
农村经济改革的胜利,促使千百万农民冲击“庄园”、打破“城堡”,向城市进军,城市经济改革的深入,激发城市各种生产要素有组织、有步骤地向农村扩散转移。这两股潮流的撞击和汇合,使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试就它的发展趋势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城乡关系就其本质是一种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又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城市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因此,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学界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从私有化、股份化的思路去解读,是一种误解;有人用个人所有制理论批判我国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现实,文不对题。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重建被资本主义否定了的生产资料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但不是重建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重建劳动者人人有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是从联合体的总体着眼的。"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是从构成联合体的分子的个人着眼的,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即从同一事物两个方面去讲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这种解读才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对人的归属问题,而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物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经济关系。就它的内容来说,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和使用关系等经济关系。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则是与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范畴相区别的法学范畴,是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表现,我们决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王保庆 《经济纵横》1990,(11):25-27
<正> 在实践中研究探索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高效有序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解决这一课题。首先应当对计划凋节与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应当承认,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依赖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孤立地谈论某种经济运行机制的利弊作用,常常是不科学的。因此,这里的分析比较,只是一种粗略的概括。我认为,一般而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在作用的时序上,计划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事前调节机制,后者是一种事后调节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也即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提出了"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这是从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相继否定的角度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重建被资本主义否定了的劳动者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重建什么封建社会末期的劳动者的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马克思主义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更替,主要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和更替着眼的,并不需要专门考察"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变革问题。将重建个人所有制解读为重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没有什么理论和实际意义。对王成稼研究员的有关解读及其对不同观点的评析和批评提出了一些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