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     
《财政监督》2014,(3):76
正13%政府债务总体风险虽较小,但地方债务呈现较快增长,2013年上半年增速达13%。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截至2012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  相似文献   

2.
2015年后实施的债务置换对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值得关注。为此,将债务置换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8—2020年285个城市为样本,检验债务置换对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债务置换对隐性债务和经济增长产生了双重不利影响。其一,债务置换降低债务利息负担,拉长债务期限,虽然缓解了流动性风险,但债务置换助长地方政府道德风险,强化金融机构救助预期,导致隐性债务继续增加,总体上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其二,债务置换产生明显挤出效应,也降低了地方政府债务支出效率,损害了经济增长,同样不利于债务可持续性。鉴于此,应重点防范债务置换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以提高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政府债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债务责任考核的基础是政府债务会计信息的全面披露,然而现行政府预算会计财务报告却使政府债务责任的考评无所适从。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债务信息的现状出发,找出影响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的原因,结合企业会计的特点,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本文又在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提高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府债务偿债能力指标和政府债务责任矩阵,将政府债务责任考核贯穿于债务筹集,使用及偿还的整个过程中,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4.
王伟国 《中国外资》2012,(24):159+161-159,161
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自2009年起迅速扩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性政府债务进行系统梳理,以便重新认识地方性政府债务规模扩大的影响、成因。本文在分析了地方性政府债务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针对地方债务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给出一些加强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的措施,以防范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在逐渐攀升、累积和扩大,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受庞大的政府债务的影响日益严重。本文着眼于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政府债务的特征及其表现,客观地分析了我国政府债务的成因,并针对其成因提出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4年,浙江省义乌市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清查,全市负债总额高达28.3亿元,其中:市级财政负债12.6亿元;全市13个镇、街道(以下简称镇街)中11个有负债,负债总额15.7亿元。摸清债务底数后,义乌市坚持科学发展主题,深化“兴商建市”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压缩了债务规模。截至2010年底,全市政府债务余额19.5亿元,比2004年减少8.8亿元,其中镇街债务余额3.9亿元,减少11.8亿元。  相似文献   

7.
张玲玲 《时代金融》2014,(7Z):53-54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财政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和资料,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特点,阐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包括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研究的必要性,定义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阐述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我国财政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地方政府债务理论的基础上,收集数据和资料,说明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和特点,阐明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包括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解释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研究的必要性,定义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阐述了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度量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融资是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财政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新《预算法》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等债务管理新法规总体上划定了地方政府举债边界和进一步规范了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初步构建起新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框架。但实践中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不断出新,绕道举债、违规举债等新增或有债务行为层出不穷,极大增加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2月以来,席卷欧洲的债务危机引发了经济学界对主权债务的关注。与欧洲不同,我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在中央政府债务,而在于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法》明文规定地方政府不具有发行地方债券的权力,然而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3.
陈娜 《福建金融》2016,(4):42-46
纵观近几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内各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布局的分析和债务范围的计算,揭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并提出相应防控措施来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债务管理中极为敏感的话题。为正确认识发达地区政府的债务风险,进而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笔者选取发达地区某市的地方政府债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认为该市的债务具有隐性化、或有化、投资性和公共性并存的特征,而其债务风险并不在于财务风险、挤出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等,而在于由于制度和组织设计造成的管理风险。据此,笔者从债务制度供给、债务需要约束和地方债务管理三方面提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在金融危机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尽管地方政府债务在提高民生水平、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显突出,债务规模膨胀,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已经超出地方财政的承受力,债务风险较高,影响地方财政健康运行。因此,当前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局面,探究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的原因,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相似文献   

16.
段晓凯 《中国外资》2014,(2):241-243
我国自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其风险已经凸显出来。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和风险。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措施在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债务管理体系、政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法律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约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政府债务及其风险判断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影响我国财政政策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政府债务规模仅是问题的表象,债务规模和风险并非简单的正向线性关系,如果单纯以债务规模为标准判断政府债务风险,就会出现单一逻辑的异化,不能真正判断政府债务的风险。政府债务不仅是政府的债务,更是“国家的债务”,属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债务问题的实质在于经济发展与债务风险的平衡。针对当前主流债务风险判断方法和标准存在的缺陷,笔者认为应立足国民经济循环和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从宏观经济、债务成本与效率及举债偿债能力等方面判断债务风险。为此,本文提出了“三维度六要素”的债务风险判断框架,以便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决策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债务风险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过高,债务违约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十分关键。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地方债务规模、偿债能力和偿债压力评估河南省地方债务风险,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进一步控制地方债务风险,从而促进河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芜湖县政府在2005年县人代会上郑重承诺: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彻底化解县镇政府不良债务,把发展中形成的良性债务控制在一定的、合理的水平上,确保财政安全运行。从2005年4月份开始,该县认真研究制定了清理、控制、化解政府债务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化解政府债务的各项制度,加大债务化解力度,规范债务管理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债务权责划分是一国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合法化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债务的合法化不仅是债务融资权的界定问题,更是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近年来中国某些地方已经开始自发地探索地方层面上的政府债务权责划分的方法。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法规,赋予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权,但应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界定使用范围。应在财政部和省市县财政部门设立债务管理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及风险管理责任,加大债务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