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晓玲 《商业会计》2012,(12):82-83
本文论述了理财环境变化对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影响,介绍了高校债务风险的两种表现形式:信用风险和利息风险,并对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从完善项目管理责任制、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拓宽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以及严格预算管理等方面加强债务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高校巨额债务不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更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听任风险恶性累积和泛滥,一旦超越风险临界点,最终使国家教育事业受损,广大学生受害.应该在区别债务责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控制高校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县乡地方政府债务数额巨大,包袱沉重,财政风险进一步扩大,也然影响到县乡政府行政的正常运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管理和化解对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从县乡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巨大带来的财政运行风险出发,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继而提出债务管理和化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喻苏 《中国电子商务》2014,(12):217-217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政策导向下,各个高校纷纷顺应改革发展趋势,努力扩大招生数量、扩大办学规模,然而高校资金融资渠道十分有限,在巨额负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许多高校面临巨大的债务风险,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和长期发展.本文以“揭示问题、控制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为研究目的,多角度分析了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以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对我国高校目前的债务风险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希望对政府、银行和高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的债务风险问题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防范和化解高校的债务风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是我们要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高校的债务风险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为此政府、高校、银行要从不同的角度着手,积极防范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以促进高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凌立勤  陈方正 《中国市场》2014,(29):130-132
如同其他财务风险一样,高校债务风险也有一个从孕育、演化、显现到爆发的过程。本文试图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探究我国高校出现债务风险的成因,为今后防止出现类似债务风险做一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已成为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课题。从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成因出发,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债务规模控制,风险预警和债务监督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政府债务风险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和公众预期的重要因素,其防控的关键在于事前预警,提早防范.依据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应用AHP、熵值法与BP神经网络法,构建包含显性债务风险、或有隐性债务风险和财政经济运行风险在内的3类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的地方政府或有隐性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半数省市政府债务风险处于中警状态,需加强对风险集聚的中西部地区融资平台债务、PPP债务融资、地方国有企业债务、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等政府或有隐性债务来源的风险分类防控.设计规范化风险防控流程及分类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风险接受与损失控制等,为财政提早应对风险、安排偿债优先秩序、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等提供信号导向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校债务是普遍存在的,给高校发展以及财政金融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通过详细研究当前高校债务风险发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提出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浅议高校债务风险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宏观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近十年表高校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质量、经费、平衡、公平、就业等各种问题随之出现,尤其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风险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本文对高校存在的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全新的科学友展观为指导思想,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的财务工作,及时转变财务工作理念,提出了规避、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对策,实现高校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浅议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造成高校债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不足和政策调整迫使高校举债求生,以及银行的贷款环境宽松促成了高校贷款风险;另一方面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混乱以及教学行政管理混乱也加剧高校的债务风险.根据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在化解债务风险时需要分别从政府、高校和银行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即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积极支持高校办学多元化,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改革高校的财务制度,完善财务核算体系;银行在向高校放贷前,要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认真分析,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一定比例项目资本全的前提下,控制项目贷款规模;高校方面应编制合理的高校预算,在项目可行性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筹资总规模及资金结构,适度负债经营.此外,高校还要不断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生源,以维持相对稳定的学费收入.  相似文献   

12.
高校债务问题已引起社会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动高校以置换土地等方式逐步化解债务。高校及主管部门需要详实完整的债务信息,但现有的高校财务报表没有提供。为解决这一矛盾,经过实地调研辽宁省贷款高校,借鉴世界财政风险专家Hana Polackova Brixi的财政风险矩阵管理方法,建议在高校财务报表中增加两张债务分析表,健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科学化、系统化改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给高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高校负债的情况是必然要发生的,但只要防范措施得当,是会降低高校债务风险的。政府方面应加快高等教育行政化与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加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管理;高校方面应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预算管理,合理控制生均贷款额,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并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4.
胡玉红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148-149
高校债务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举债办学是经济转型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高校债务在很大程度上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财力支撑,暂时解决了高等教育财政拮据的教育投资局面。但高校的过度举债,不利于高校健康、有序和稳定发展,也不利于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先提出高校举债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高校举债的相关风险,最后提出了加强高校债务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因高校扩招和教育部评估等原因引起的高校大规模基建建设,使高校债务负担加重。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出台高校化债政策,随后地方政府根据此文件也制定了适应当地情况的化债政策,以2009年末银行贷款余额锁定高校债务。化债政策的实施表明高校仍为债务偿还的主体,政府部门在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的同时加强对高校的债务管理控制。为了争取到政府的化债奖励资金,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非常规手段自筹资金化解债务,但是又带来了新的财务风险;并且,政府严控高校新的建设项目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债务成因、高校化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政策本身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孙艳萍 《现代商业》2007,(20):52-53
高校巨额债务不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更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听任风险恶性累积和泛滥,一旦超越风险临界点,最终使国家教育事业受损,广大学生受害。应该在区别债务责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防范和控制高校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行教育产业化,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积累了巨额的债务规模.这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文章对我国高等学校高额债务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防范高校负债风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实际,对当前存在的债务风险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当前产生债务风险问题原因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制定了七方面措施,进一步帮助企业降低债务风险,加强管控力度,保证企业正常高效运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林  侯欢 《财经论丛》2015,(5):24-31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耦合关系为逻辑起点,展开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后发现:财权事权不对等格局下建设新型城镇化,催生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以融资平台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筹资渠道,突增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风险;偿债主体责任意识模糊引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风险;以土地为杠杆的融资模式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风险.在此基础上,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风险、结构风险、管理风险、偿债风险四个方面构建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我国30个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测度,并针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演进态势,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许多高校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发展,选择了银行贷款这一筹集资金的方式随香高校的过度举债。如何解决高校债务已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该文在分析高校债务形成的原因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债务风险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