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芳  朱春 《黑龙江财会》2001,(11):13-14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理论基础就是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所讲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以及销售所必需的估计税费后的价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在会计处理上具体运用体现在,当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  相似文献   

2.
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实质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或计量,下同)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存货按成本计价,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企业会计制度讲解》  相似文献   

3.
存货期末计价与账务处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照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同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的“成本”是指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计算的期末存货实际成本。如果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则“成本”为调整后的实际成本。  相似文献   

4.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或计量,下同)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存货的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存货按成本计价,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企业会计制度讲解》2002);同时根据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来确定“期末应保留的存货跌价准备”(即至期末止累计应提取的存货跌价准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5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国际会计准则对存货计量的陈述为:存货应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低者加以计量。存货计价中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存货历史成本计价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存货在会计期末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低于或等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进行计价,本期不提存货跌价准备;当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并计提相应的跌价准备。一、可变现净值含义的理解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处于正常生产经营过程是合理确定可变现净值的前提。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是…  相似文献   

7.
冯逢 《广西审计》2001,(1):45-46
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利润和存货售价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期末存货的价值通常是以历史成本来确定的,但除了历史成本以外,目前较为广泛采用的方法就是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和后进先出法。本文拟对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和后进先出法的特点与其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择出较为符合实际工作应用的存货计价方法。   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和后进先出法的特点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  相似文献   

8.
谨慎原则在会计业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存货跌价准备实施存货跌价准备是基于企业期末存货价值的确定。对存货的期末计价,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规定)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按可变现净值计价;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按成本计价。该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存货应符合资产定义的考虑,即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到其成本价以下时,所产生的损失已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从企业稳健性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考虑,应将该部分损失从存货价值中抵销,计入当期损益。目前通行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单项比较…  相似文献   

9.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对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间较低者计价的方法。采用这种计价方法 ,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 ,存货按其成本计价 ;反之 ,按可变现净值计价。使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确定期末存货价值的基本方法有 3种 ,即 :“个别比较法”、分类比较法”和“综合比较法”。下面举例说明这三种方法的应用 :某企业有A、B、C3种存货 ,可分为甲、乙两大类 ,有关资料如下 :甲类 :      成本   可变现净值   A存货 :   2 50 0      2 30 0   B存货 :   30 0 0    …  相似文献   

10.
会计期末,为了客观地反映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企业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当准确地计量“存货”项目的金额,即要确定期末存货的价值。《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会计期末,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所谓“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这里说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如果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简化核算方法(如计划成本法),则“成本”为经调整后的实际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  相似文献   

11.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是期末存货计价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货价格按市场供求规律自发调节,如果存货期末仍然按历史成本计价,则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同时。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由此所形成的损失已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存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期末存货价值只有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才能正确地反映期末存货的真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谷栗 《财会月刊》2007,(11):75-75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五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人当期损益。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法是期末存货计价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4.
侯静 《河北财会》2002,(1):54-56
按照会计核算的历史成本原则,企业期末存货的价值通常是以历史成本确定的,但是除了历史成本外,“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较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计价方法。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由此形成的损失已不符合资产 的定义。因此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抵销,列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价值时,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价,就会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讲显然是不稳健的,因而这一方法的使用主要是出于稳健性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产成品与材料的期末计价均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但是在具体操作时,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有关可变现净值的计算产成品属于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公式为:而材料一般属于需要经过加工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公式为: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6.
确认期末存货跌价准备最关键的一环是确定存货的期末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如何计算呢?《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不同的存货的计价方法有所不同:对于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应当以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的存货估计售价减去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用于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的市场价格下降,若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产成品的成本的,则该材料仍然应当按成本计量;若材料的市场价格下降.则表明该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此时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用其所生产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正>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成本低于市价时,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当市价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市价计价.所谓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市价”,是指存货的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例如,某企业库存商品的历史成本100元,到编报表日期,该库存商品的可变现净值下降至60元,  相似文献   

18.
存货的计价会直接影响企业当期和以后各期的财务成果,对于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刚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二条指出:“须用或发出的存货、按照实际成本核算的,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确定其实际成本;按照计划成本核算的,应按期结转其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存货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最为理想的,也与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的通行做法相一致。但是在我国“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很难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也均未对“可变现净值”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就使得在理解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会计实务操作带来困难,也为企业通过随意选择“可变现净值”来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若存货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在物价 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转为合适,遵循配比原则,能够实现与当前 市价的配比;相反在物价下降时采用“先进后出法”较为合适,同样实现与当前市价的配比,也符合会计上一贯遵循的稳健性原则。在我国当前会计实务中,企业为了加强存货控制和业绩考核,大多数企业采用计划成本法来核算存货。那么在计划成本下,存货计价该如何反映物价影响呢?  相似文献   

19.
依据新会计准则--存货准则的要求,期末存货计价应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当期末存货成本高于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时,说明存货已发生减值,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属于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事项,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将其予以抵销.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帮助会计人员和应试考生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20.
存货是指企业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库存的、加工中的、在途和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对于存货原价的确认是以取得存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来计价的;存货发出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用实际成本法或计划成本法;对于存货在期末时的计价,一般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一、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必要性一直以来,存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其中原因,一方面过去我国是计划经济,商品价格比较稳定,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跌价的现象;另一方面,历史成本价提供的数据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