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完成,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通过民主选举共产生2270名代表。官方于8月13日夜间公布了代表名单。中央外宣办8月14日10时就中共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京清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这次选举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采取的新举措。针对这次代表的选举如何体现党内民主进程等话题,本刊约请中央党校李良栋教授撰写了专论。  相似文献   

2.
《当代陕西》2011,(5):M0002-M0002
中组部会同中纪委日前在京召开严肃换届纪律新闻发布会。明确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肃教育、严格监督、严厉查处、严加考核等举措。  相似文献   

3.
张晓东 《魅力中国》2014,(20):281-281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由于传播方式平民化,深受观众的喜爱,不仅是广大百姓诉求的绿色通道,而且还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民生新闻的出现既从表面上代表了一类新闻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新闻操作理念的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受众为本。  相似文献   

4.
郭兰英 《发展》2013,(3):109-109
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时政新闻总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时政新闻不仅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还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  相似文献   

6.
肖艳 《魅力中国》2009,(4):153-154
我国高等学校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教育各县特色,形成了差异化复合培养新闻人才的格局,各具特色的新闻人才来自于人才培养理惫与模式的差异化,其结果必然是新闻教育与传媒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新闻人才的同质化根源于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同质化,其结果必然造成某一类型的新闻人才严重积压,其他类型的新闻人才严重短缺的畸形状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新闻人才培养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新闻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情省力》2008,(2):F0003
2月29日,省统计局和省建设厅联合举行2007年度皖房景气指数公报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方志华发布了《2007年度皖房景气指数公报》。省直有关单位、省金融机构、驻肥新闻单位,合肥市建委、统计局和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共130多人出席了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省建设厅副厅长李玉华接受了安徽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现场采访。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情省力》2009,(1):F0003-F0003
1月19日,省统计局和省建设厅在合肥联合举行2008年度皖房景气指数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方志华发布《2008年度皖房景气指数公报》。省暨合肥市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在肥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80余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发展》2009,(7):76-76
策划新闻,用百姓的话说就是制造新闻,不同的是策划新闻在制造出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之后,要通过精心安排、组织宣传出去,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策划新闻重在对还未产生的“新闻事件”的主观预想,但同时要表明的是,“新闻事件”必须是潜在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否则就是捏造事实、制造假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贸》2014,(2):15-17
1月2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若干经贸热点问题接受媒体联合采访。内容如下: 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请问商务部有何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因此,实现新闻真实,防治虚假新闻,是新闻真实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3.
陈小宁 《魅力中国》2014,(13):280-280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是从事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的人员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记者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新闻媒体的形象。只有遵守社套公德,切实做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才能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4.
记者报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甚至如水中月、雾中花。如何选新闻切入的角度,将直接影响新闻价值。本文就如何选择新闻角度,谈了一些成功实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时常感到报道地域范围小,新闻资源匮乏,题材狭窄等。因而感到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或者写出的稿件新闻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新闻敏感,发现和捕捉不到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宣传与舆论工作,从我国实际国情、党情和社情出发,继承了舆论导向、两性统一、党管媒体、新闻真实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媒介融合、国际传播等新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了中国特色新闻舆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7.
陈雨新 《理论观察》2011,(2):157-158
角度,是指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所谓新闻角度.指的是记者选取新闻事实的立足点,表现新闻事实的切入点,揭示新闻主题的突破口。甘惜分教授在其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说: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  相似文献   

18.
王飞 《魅力中国》2013,(6):56-56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开放式新闻,草根新闻。指的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市民新闻”,并给出这样的定义:市民新闻是指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纽约大学新闻系主任杰依.罗森教授最早提出,并在他的倡导与推动下,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一场波及全美,影响世界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杜磊 《新西部(上)》2013,(11):117-117
文章阐述了微新闻的优势及对传统新闻价值理念的颠覆,分析了微新闻的新闻价值挖掘与表达的新特色。指出在新闻价值挖掘上,微新闻脱离了以事件为核心的束缚,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新闻价值传播上,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表达意愿更便捷;在影响上,微新闻扩大了联系面,能够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能。  相似文献   

20.
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信息资源实际是依托环境资源而派生的,新闻环境资源为新闻媒介提供了可供报道的客体.也预备了乐于为媒介提供线索和稿件的新闻爱好者,以及从事与新闻相关的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信息资源的占有率决定了媒介新闻传播的数量和质量。走基层中记者的新闻资源开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